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本辦概況
政策制度
通知公告
基金管理
基金專刊
成果集萃
資助期刊
高端智庫
社團工作
資料下載
+
光明日報基金專刊
|
中國社會科學報基金專刊
劉略昌:新西蘭毛利文學 從口頭傳統到英語文學
2020-12-22 15:02
李海軍:19世紀在華英文期刊中國典籍譯介
2020-12-22 15:00
劉恆武:跨越海洋的輸日佛教石刻研究
2020-12-22 14:58
彭林:紙上得來終覺淺
2020-12-16 08:43
李建中:兼性思維與文化基因
2020-12-16 08:39
王建革 袁慧:明清“黃淮運湖”的治理
2020-12-08 16:00
陳鵬飛:漢魏服制論罪的禮法合治意義
2020-12-08 15:59
邱志誠:宋代吳中水患的常態化治理研究
2020-12-08 15:52
杜勇:清華簡 開啟古史研究新境界
2020-12-02 10:08
袁廣闊:龍圖騰 考古學視野下中華龍的起源、認同與傳承
2020-12-02 10:06
李明歡:海外僑商僑企化危為機歷史回顧
2020-11-18 09:09
任貴祥: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血濃於水的同胞之情
2020-11-18 09:07
張國雄 劉進:僑批 見証僑胞家國情懷體現文明互學互鑒
2020-11-18 09:05
劉俐李:漢語方言學的實証轉型
2020-11-17 13:13
徐愛軍:疏通中醫針灸傳承鏈
2020-11-17 13:11
汪曉雲:口耳之學 談何容易
2020-11-17 13:09
朱漢民:范仲淹《易》學對宋學的開拓
2020-07-07 10:00
宛小平 章亮亮:朱光潛人學思想視域下當代美學研究的新路徑
2020-11-04 08:41
韓建業:從考古發現看八千年以來早期中國的文化基因
2020-11-04 08:40
白鴻葉:圖寫邊疆 圖証歷史
2020-10-27 10:43
阿布都外力·克熱木:研究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構
2020-10-27 10:41
袁劍:邊疆匯聚成中國
2020-10-27 10:39
張晉藩:中華法文化與中華民族精神
2020-10-26 09:12
楊共樂:中華文明的連續性與開放性特質
2020-10-21 08:34
王子今:中國文化基因的秦漢形成期
2020-10-21 08:32
王學典:江山勝跡 我輩登臨
2020-10-21 08:30
黃科安:閩南語歌仔冊 中華文脈與民間記憶
2020-10-13 13:52
洪飏 張祎航:“絕學”不絕於耳
2020-10-13 13:49
詹伯慧:談談漢語方言大型辭書的編纂
2020-10-09 11:17
齊滬揚:與對外漢語教學語法體系建構相關的兩個語法教學問題
2020-10-09 11:15
曾昭聰:建設中國特色漢語詞源學
2020-10-09 11:13
王方:漢服成為中華文化符號的觀察
2020-09-29 10:48
王曉珍:甘肅魯土司圖像中的文化融合
2020-09-29 10:47
白奚:從范蠡之言溯黃老道家思想研究
2020-09-29 10:45
王一川:浩瀚星空下的凝思
2020-09-23 09:02
李新偉:中華文明的宏大進程孕育多元一體、協和萬邦的文明基因
2020-09-23 08:58
楊萬裡:宋明理學家推動中國文藝思想的會通
2020-09-15 14:37
梁玉金:絲路南線神話符號的遷移與衍化
2020-09-15 14:35
楊洪承:現代中國“革命文學”的精神傳統
2020-09-15 14:33
蘇芃:《史記》古寫本學術價值譾說
2020-09-14 09:04
陳戎女:希劇中演 兩個古老文明的跨文化交融與實踐
2020-09-14 09:01
齊航福:甲骨文考釋的四個維度
2020-09-14 08:58
張生:在范式轉換之間發現抗戰歷史
2020-09-01 11:05
凌孟華:抗戰文學新史料 非文學期刊的再發掘
2020-09-01 11:04
羅敏:抗戰文獻數據平台的使命與擔當
2020-09-01 11:01
宋志勇:戰犯審判與歷史記憶
2020-09-01 08:28
王建朗:最廣泛的國際合作是戰勝世界法西斯的堅實基礎
2020-09-01 08:27
金以林:抗日根據地研究 從理論到文獻突破的新嘗試
2020-09-01 08:24
張莉:中國古代“說話”流變
2020-08-18 10:02
陳玉強:運用觀念史追溯美學的發生
2020-08-18 09:59
陳元貴:江南目連戲抄本整理的學術價值
2020-08-18 09:57
潘洵:抗戰大后方研究的新進展及新趨向
2020-08-13 08:44
王廣義:國際視野下的中國東北抗聯研究
2020-08-13 08:43
汪朝光:中國抗日戰爭與抗戰史研究的國際意義
2020-08-13 08:40
李華:“至善道”與“為真儒”
2021-08-04 08:12
順真 湯偉:因明唐疏系統的歷史建構
2020-08-04 08:10
燕海鳴 劉曙光:講好“大運河”的中國故事
2020-08-04 08:08
包慧怡:歐洲中世紀地圖和異域志中的東方敘事
2020-07-29 08:37
陳勝前:文化—生態交錯帶 中國史前文化格局的重要一環
2020-07-29 08:35
胡鬆梅:全球視野下中國北方農牧交錯帶的形成
2020-07-29 08:32
鄒芙都:近出金文與商周古史研究
2020-07-21 12:26
魏淑霞:西夏的職官制度
2020-07-21 12:23
李斯:“立功絕域” 漢代西域使者及其英雄時代
2020-07-21 12:18
龍大軒:仁 中華法系的重要文化基因
2020-07-15 08:24
易軍:民法典 植根中華文化 彰顯民族智慧
2020-07-15 08:21
焦利:繼往開來 從民法典看中華法文化的復興
2020-07-15 08:20
朱漢民:范仲淹《易》學對宋學的開拓
2020-07-07 08:36
王丙珍:鄂倫春史詩傳統與生態審美文化
2020-07-07 08:34
熊益亮:從先秦兩漢中醫出土文獻談文化自信
2020-07-07 08:20
付安玲:推進大數據時代紅色文化數字化建設
2020-07-01 13:27
彭冰冰:從文化自覺角度把握“紅船精神”的內在邏輯
2020-07-01 13:25
吳玉軍:國家認同建構中的革命英雄記憶書寫
2020-07-01 13:22
康震:風展紅旗如畫
2020-07-01 08:20
甄佔民 董振華:黨的自我革命的哲學依據
2020-07-01 08:17
王思明:國家形象亮麗標識中華文明重要支撐
2020-06-24 08:31
汪啟明 孫澤仙:如何做好斷代漢語方言史研究
2020-06-24 08:29
萬明:“隱蔽”變化中的明代中國與世界
2020-06-24 08:26
朱人求 和溪:東亞《朱子家禮》的承傳與創新
2020-06-10 13:27
李成晴:唐人集序“每篇各為之序”的體例傳統
2020-06-10 13:25
逯銘昕:宋金元傷寒著述的文獻學考察
2020-06-10 13:23
馬新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的重大成果
2020-06-03 09:53
馬懷德:民法典時代行政法的發展與完善
2020-06-03 09:51
黃文藝:民法典是經世濟民、治國安邦之重器
2020-06-03 09:50
向回:“樂府”緣何成詩體
2020-05-26 00:00
李浩 賀菊蓮:川黔古鹽道 串起西南發展的紐帶
2020-05-26 00:00
戴偉華:《狀江南》 獨特的江南呈現
2020-05-26 00:00
高建平:新時代中國美學研究的新思路
2020-05-20 08:56
瞿林東:理論思維的歷史品格和時代特點
2020-05-20 08:53
張文顯:加快構建中國特色法學體系
2020-05-20 08:48
祁瑞華:跨學科研究 典籍英譯海外評論挖掘的有效路徑
2020-05-13 14:08
張寧:“萬裡茶道”茶源地的形成與發展
2020-05-13 14:06
姚小平:借西學之石,攻中國之玉
2020-05-13 14:01
楊光斌:扎根於中國大地的歷史政治學
2020-05-06 09:11
韓震:探索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哲學理論體系
2020-05-06 09:10
洪銀興:堅持問題導向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2020-05-06 09:09
笪浩波:探索楚國早期都城的新思路
2020-04-28 16:31
郭明浩:漢代經學文本與文藝理論話語建構
2020-04-28 16:27
胡可先:考古文獻催生古代文學研究增長點
2020-04-28 16:24
王長華 江合友:遼金以降京城與畿輔間的文化交流與融合
2020-04-22 08:59
王先明:近代文明的建構與城市發展
2020-04-22 08:58
1
2
3
4
5
6
下一頁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主管主辦: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
©1999-2019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51030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