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宛小平 章亮亮:朱光潛人學思想視域下當代美學研究的新路徑

宛小平 章亮亮2020年11月04日08:41來源:光明日報國家社科基金專刊

原標題:朱光潛人學思想視域下當代美學研究的新路徑

作者:宛小平 章亮亮,分別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朱光潛、宗白華、方東美美學思想形成與桐城文化關系研究”首席專家、安徽大學哲學系教授,安徽大學哲學系博士研究生

著名美學家、中國現代美學學科的主要奠基人朱光潛晚年以維柯和馬克思美學研究為突破口對自己美學思想的深刻反思與系統總結,充分體現出其美學思想與人生理想的高度統一:美或者審美活動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呈現為相互交融、彼此碰撞的動態過程﹔人亦如此,也是在如陶淵明般“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與“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人生樣態中自由自如地切換,天下無道,則退而守於道家(知大於行),天下有道,則進而攻於儒家(行大於知)。如此,朱光潛不只是簡單機械地肯定或否定任何一種單一性命題與人生態度,而是意在並成功地打消了所謂心與物、唯心與唯物、知與行、出世與入世之間的對立,為探索構建統一於“人學”的中國當代美學打開了一扇大門。

這裡至少有三個問題應當厘清:其一,朱光潛指出的“人學”是怎樣的?其二,美學為何能夠且應當統一於“人學”?其三,這扇大門后通往“人學”的道路是什麼樣的,或者說,構建的具體路徑是什麼?前兩個問題,學界已經作出回應。簡言之,第一個問題,“人學”是以“人”這一物種的起源為發端,繼而以“有機的整全的人”為最終研究對象的人與自然以及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統一,當然也包括人文科學。“人學”中的“人”“不是抽象的‘人’,不是把人作為孤立個體而抽象出來的概念存在,而是具體的、現實的、作為改造客觀世界的主體的人”﹔是與自然—社會、個人—國家、個體—群體、過去—將來的“活”與“動”的無限廣大的客觀世界相對的——一個借由“反映”獲得“存在”,解讀“存在”生成“某種意識形態”,並最終在“實踐”中實現、檢驗、確証自己的——人。第二個問題,涉及朱光潛將美學定位於社會科學的學科定位。朱光潛非常堅定地認為美學是一門社會科學,這一判斷的依據是他一生對美學學科性質的研究的總結,他早年側重從心理科學角度來研究美學﹔中年更加傾向把美學看作人文科學﹔晚年通過研究馬克思和維柯,確立了“美學由文藝批評、哲學和自然科學的附庸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社會科學”的命題。需指出,解決第三個問題實際上是回答前兩個問題的落腳點,目前未能引起學界的足夠重視。

朱光潛早年曾發表過一篇全面研究心理學派別的文章——《行為派(Behaviourism)心理學之概略及其批評》,此文推動了朱光潛后來從心理學多層視角研究美學,可見他在學術生涯伊始就已經注意到了將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引入美學研究領域,在十余年后的1934年,朱光潛又接連發表了《近代實驗美學(一)顏色美》《近代實驗美學(二)形體美》《近代實驗美學(三)聲音美》三篇系統介紹近代實驗美學的文章,並在首篇中指出:“拿科學方法來作美學的實驗從德國心理學家斐西洛(Fechner 1801-1887)起,所以實驗美學的歷史還不到一百年。這樣短的時間中當然難有很大的收獲,不過就已得的結果說,它對於理論方面有時也頗有幫助。理論上許多難題將來也許可以在實驗方面尋得解決,所以實驗美學特別值得注意。”在當時,實驗美學在理論上還存有諸多缺陷,亦有不少困難尚待解決,實驗心理學影響下的實驗美學之路並不通暢,這一點已被包括正在歐洲游學的朱光潛在內的許多人所認識到。但是,朱光潛受五四運動影響很深,是新文化運動的擁護者和參與者,與同輩美學家相比,他始終站在科學的立場上以科學精神冷靜地“整理國故”。將人文科學(彼時朱光潛將美學定位於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相結合作為美學研究的路徑之一是朱光潛關注、深思、探索並嘗試過的,即使在作於近半個世紀后(1983年6月)的《讀朱小豐同志〈論美學作為科學〉一文的欣喜和質疑》一文中也還對此抱有期待,他寫道:“提到實驗心理學,我自己在這方面的經驗是很不愉快的……我曾寫下當初我對實驗心理學的懷疑。不過從那時到現在這六、七十年中,自然科學在實驗方面都發展得很快,我們能趕上現代水平,也就不壞了,做些實驗總比不做好。”

從朱光潛的整個學術生涯上透視,他自始至終都是站在多學科融會貫通的立場上去看待、學習、研究美學的。朱光潛在自己於歐洲游學期間撰寫完成的第一部美學著作《文藝心理學》中明確寫道:“因為歡喜文學,我被逼到研究批評的標准……因為歡喜心理學,我被逼到研究想象與情感的關系……因為歡喜哲學,我被逼到研究康德、黑格爾……這麼一來,美學便成為我所歡喜的幾種學問的聯絡線索了。”晚年時,他進一步強調:“研究美學的人們如果忽略文學、藝術、心理學、哲學(和歷史),那就會是一個更大的欠缺。”

從朱光潛對自己治學之方“回溯”式的深刻剖析中可以看出,朱光潛的美學研究非常重視跨學科的研究方法,而統一於“人學”的中國當代美學也必定是朝著跨學科的方向邁進的。當代西方哲學將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應用於人文學科,借以建立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兩者間的某種連續性。沿此路徑,可將基礎心理學、神經科學、腦認知科學等自然科學中的核心觀念與研究方法提煉整合並灌注於美學研究。當然,作為一門重要的社會科學的美學,其與自然科學之間究竟應當建立何種連續性是必須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學界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假如天以假年,朱光潛必定會在第一時刻注意到這樣一條新路徑,因為正如他所預想的那樣,“自然科學在實驗方面都發展得很快”,美學研究理論上的“許多難題將來也許可以在實驗方面尋得解決”的期待也終會如“靜待花開的種子”般破土而出、開花結果。

(責編:孫爽、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