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王建朗:最廣泛的國際合作是戰勝世界法西斯的堅實基礎

王建朗2020年09月01日08:26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最廣泛的國際合作是戰勝世界法西斯的堅實基礎

作者系國家社科基金抗日戰爭研究專項“抗日戰爭史國際合作研究”負責人、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

【專家論壇】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個危機時刻,事關東西方若干民族的生存和文明的存續,事關人類社會的未來走向。在這場文明與野蠻的較量中,野蠻的侵略勢力曾一度佔據上風,征服了大半個歐洲,佔據了中國的大片領土。然而,反侵略陣營最終取得了大戰勝利。

反侵略陣營何以能最終取勝?一個重要因素是,反侵略國家開展了最廣泛的國際合作。這一具有不同歷史文化背景、處於不同社會發展階段及具有不同意識形態國家的廣泛聯合,釋放出了足以使一切侵略者敗亡的能量。這一反侵略同盟的形成頗為不易,它需要超越狹隘的國家安全觀,還需要跨越意識形態的鴻溝。它一旦形成,便已基本決定戰爭的走向與結局。

超越國境之限,確立“和平不可分割”的理念

超越局限於一國一地的陳舊國家安全觀,形成“和平不可分割”的新國際安全理念,是實現廣泛國際合作的基礎。

第一次世界大戰規模空前,人類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如何避免新的世界性戰爭的發生?人們在戰后的反思中開始了對集體安全的思考。國際聯盟的建立便是尋求集體安全的初步嘗試,人們希望通過國際協調與干預機制,避免局部戰爭的發生,避免局部戰爭演變為世界大戰。然而,盡管集體安全的理念此時已經出現,但它還不能為大多數人所認識或真正接受。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戰是逐步進行的。日本侵略中國、德國入侵波蘭和蘇聯、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等,構成了戰爭擴大的不同階段,最終形成了覆蓋世界的全面戰爭。戰爭初期,“和平不可分割”的理念並未為人們所普遍認識,人們對於發生在遙遠地方的戰爭存有可以置身事外的幻想。“九一八事變”發生后,中國向國際聯盟提出申訴。盡管國際聯盟派出了李頓調查團,調查團報告書也對日本進行了一定的批評,但總的來說,國際社會未能對日本侵略中國東北作出有效反應,日本並未因這一明目張膽的侵略行為受到任何懲罰。這一結果事實上為德國日后在歐洲不斷挑戰現存國際秩序而不擔心受到懲罰提供了示范,可以說,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禍根此時已經種下。

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爆發后,中國再次向國際聯盟及九國公約組織提出申訴。中國在各種場合向國際社會大力宣揚“和平不可分割”的思想。中國政府在《告世界友邦書》中明確指出:“和平為不可分,孤立為不能有”,“日本侵略一日不制止,遠東及世界和平即一日不能夠維持”。國際上一些明智的政治家也意識到和平不可分割。美國總統羅斯福在1937年10月發表“防疫隔離”演說, 將戰爭比喻為會擴散傳染的社會瘟疫,指出它終會危及遠離戰爭發源地的人民,因此愛好和平的國家應行動起來,阻止這一社會瘟疫的傳播。但羅斯福的講話在美國激起了孤立主義勢力的強烈反對,羅斯福隻得從其積極立場上暫時后退。

隨著日本在軍事戰場上的勝利,日本除了在佔領區排斥英美在華利益外,更於1938年底提出了建立“東亞新秩序”的口號,公然聲稱舊秩序已經過時,要在東亞地區建立以日本為中心的東亞新秩序。日本野心的暴露,使得一部分英美有識之士開始覺醒。他們意識到,日本不僅危害中國安全,其日后必將威脅到世界其他國家的安全,中國也是在為世界安全進行抵抗。因此,他們敦促政府對日本侵華戰爭採取積極干預的政策。在德意日不斷擴大的侵略面前,英美對華政策開始發生了從中立到援華制日的轉變,逐步走上了合力抵抗侵略的正確道路。

珍珠港事件証明了和平不可分割的理論。世界上一切反對德意日法西斯的國家至此終於聯合起來,形成了強大的軍事聯盟,東西方戰場形成戰略配合,遏制住侵略者的攻勢,進而扭轉戰場局勢,轉入反攻作戰。東西方大國的聯合是奪取戰爭勝利的根本保証。

跨越意識形態鴻溝,共同捍衛人類文明

跨越意識形態分歧,共同面對危害整個人類的侵略勢力,是實現廣泛國際合作的另一重要基礎。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意識形態的分歧曾經呈現你死我活的不相容狀態。然而,在人類文明面對生存危機的時刻,人們作出了明智抉擇。在中國國內,經歷了十年內戰的國共兩黨捐棄前嫌,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成為中國抗戰得以堅持下去並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証。

在國際上,意識形態的考慮也讓位於國家安危的考慮。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爆發后,曾經在意識形態上處於尖銳對立狀態的中蘇國家關系迅速改善,蘇聯給予中國抗戰以巨大支持。蘇聯較早意識到,日本對中國的侵略不僅危害中國人民,還將威脅到蘇聯的國家安全。抗戰初期,在中國爭取英美法的援助而不可得時,蘇聯果斷地向中國伸出援手,不僅給中國提供物資援助,還派遣空軍志願隊來華助戰,為中國抗日戰爭作出重大貢獻。

隨著侵略者對世界安全威脅的擴大,英美等國也逐漸淡化對意識形態的考慮。1941年6月,當蘇聯遭受德國侵略之時,英國首相丘吉爾迅即發表援蘇演說,表示在過去25年中,沒有一個人像他那樣始終一貫地反對共產主義,但現在一切都變了,任何與納粹作戰的個人和國家都將獲得英國的援助。在蘇聯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過去一直秉持反共主張的英國和美國,迅速表明立場,站到了蘇聯一邊。同樣,半年后,當日本發動珍珠港事件,在東南亞和太平洋上向英美大舉進攻之時,蘇聯也迅速表明了支持英美的立場。正是在各反侵略國家大步跨越意識形態分歧的基礎上,國際反法西斯同盟得以最終形成。

中國共產黨既是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積極倡導者,又是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積極支持者。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中國共產黨立即發表宣言,提出八項重要任務,首項任務便是“中國與英美及其他抗日諸友邦締結軍事同盟,實行配合作戰,同時建立太平洋一切抗日民族的統一戰線,堅持抗日戰爭至完全的勝利”。

歷史証明,由於來自不同意識形態國家間的緊密合作,人類最終戰勝了法西斯,這一明智抉擇使世界免於滅頂之災。

以史為鑒,堅定不移地走國際合作之路

在戰爭尚未結束之時,人們已在考慮,如何才能避免新的世界大戰再次發生?於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國際合作組織——聯合國及其他一些專業國際組織隨之陸續誕生,試圖由此開啟一個新的國際合作時代。

二戰結束后,世界上雖局部戰爭未斷,但未再發生威脅整個世界安全的大戰。冷戰結束后,世界又經歷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與發展時代,各國經濟有較大成長,人們不同程度地分享著經濟進步的成果。然而不幸的是,在經歷了相對穩定的和平發展后,當今世界再次進入一個各種矛盾逐步尖銳化的沖突時期。經濟發展中的矛盾、意識形態上的分歧乃至國內執政考量等因素交錯在一起,使國際關系呈現緊張態勢。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各國人民的生命健康受到嚴重威脅。社會矛盾與自然因素的疊加,使世界進入不同於以往的危機時刻。在這場危機面前,我們看到了兩種對策:一是高揚國際合作的旗幟,努力推動廣泛的國際合作,以共同應對危機﹔一是堅持利己主義的立場,把本國優先強調到荒誕的程度,力圖推卸責任,轉嫁危機。

我們遺憾地看到,曾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高舉國際合作旗幟的美國,曾經作為盟國戰時最大后援基地的美國,曾經參與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主導了戰后國際規則制定的美國,如今卻在單邊主義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為了爭取本國利益最大化,不惜破壞基本規則,赤裸裸地打壓別國,逾越國際交往的底線,徹底顛覆了20世紀美國先賢們營造的形象。在美國咄咄逼人的單邊主義政策下,世界進入了二戰以來最大的不穩定時期。愛好和平、期待繁榮發展的人們都不禁心懷憂慮。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堅定不移地走國際合作的道路,是人類戰勝危機,保持社會健康發展的唯一正確選擇。一味推行利己的單邊主義,隻會將世界引向混亂,推向不可預測的深淵。二戰留給后人的經驗教訓昭然可鑒。

(責編:孫爽、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