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新聞鏈接

陸貴山:半世紀耕耘 德高學厚 甘於奉獻 (21)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暨陸貴山教授學術生涯五十周年座談會發言選輯

  2011年12月26日09:55  來源:人民網

  高 楠(遼寧大學文學院教授):

  五十年的堅持與求索



  我簡單地講三點。一是陸先生和我們遼寧大學的淵源,他在我們遼大工作了六年,所以這一次我們遼寧大學來了三位同志,一個是剛才發言的羅中起老師,一個是我們的現任院長胡勝,一個是我。為什麼我們三個一起來呢,一是給陸先生表示家鄉人的情誼,再就是對陸先生多年來對我們的支持和關懷表示真誠的感謝。到現在為止,遼寧大學六任院長,如果說前幾任院長和陸老師同齡,那麼他是關懷和支持,到了胡勝這裡對我們的支持就是關愛。這個關愛和關懷在感情上恐怕分量還是不一樣的。所以如果沒有陸先生對我們的關懷,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學科建設,所以我們必須表達我們的敬意與感激之情。第二,陸先生五十年來堅持馬列文論,這裡的一個關鍵問題就不僅是學術信仰,而是人生信仰。這種信仰對於馬克思文論不僅是一種堅持,而且是捍衛。他這種堅持和捍衛的路線,用了五十年的時間,証明了自己深入的馬克思主義研究,因此成為我們馬克思主義文論領域中一杆飄揚著的大旗。第三,我自己在學術研究中的每一步都得益於陸先生的幫助和他的直接指導。舉個例子來說,我現在研究的一個問題是全球化中文學的民族性問題,陸先生專門有文章談到這個問題。其實全球化和民族性問題是一個悖論,陸先生用他的辯証法,用馬克思主義普遍和具體、個別和一般的理論,深刻地闡述了為什麼全球化總是建筑於民族性的,民族性為什麼總是有全球化的。出於同樣的一種辯証思維,陸先生接下來又從馬克思主義人學的角度深刻地闡發了人之所以為人,必然有人的共性,這就是全球性的基礎,但人所以為人必然有他的特殊性,這就是民族性的基礎。從這個角度,陸先生又深刻地論証了全球化和民族性的關系。接著,陸先生又用馬克思主義實踐論的觀點,從現實實踐出發揭示了全球化的實質,這就是:要警惕一種文化侵略,要警惕弱肉強食。我認為這樣的一種境界,對於我們的學術界,對於我們很多學者,是深有啟示的。在這個基礎之上,陸先生又進入到文學研究,提出了馬克思、恩格斯所堅持的世界文學的這樣一個命題。提出世界文學的三個構成:一個就是世界文學的具體形態總是民族性的﹔第二個就是民族性的優秀文學成果構成了世界文學﹔第三個就是世界文學是不同民族之間文學的交流和對話。在這樣一個世界文學的基礎上,陸先生強調我們要在世界文學的對話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必須堅持我們民族的主體性。所以陸先生進而就研究了我們民族主體性的三個傳統:一是中國文學傳統的現代轉換﹔一個是新文化傳統﹔第三個就是馬克思主義文學傳統。這樣,就非常清晰地描繪了在今天的全球化語境中,我們怎麼建構我們的民族化文學。陸先生的這個思路對於我進一步的研究有著重要的指導性價值。現在我能夠在這個領域寫一些東西,要是沒有陸先生的引導,那是不可能的。我剛才談到的內容已經寫成七千字的論文,將在《中國圖書評論》上發表。

  袁濟喜(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院長):

  真正的仁者和智者


  今天參加陸老師這個會我感到很高興!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陸老師在今天上午致辭中的感慨。我是1978年進人大中文系學習的,確實感到了陽光雨露。當時馬列文論有陸老師,文藝理論有陳傳才,古代文論有我的老師蔡鐘翔,還有西方文論的黃晉凱教授、張秉真教授,當時並不覺得這種環境很可貴。但是過了若干年后,確實就像唐詩所說的:“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我記得2009年我的老師蔡鐘翔的追悼會,他是十月二十八號去世的,頭七的時候大概十一月五號,陸老師,還有孫郁院長,還有很多的教授都去參加了這個追悼會。當時給我的印象就是人民大學文學院給我們現在年輕的一輩,不僅是學術上的影響,更是人格上的撫育。在我印象當中,我在人民大學78年上的本科和碩士,感受最深的就是那種和而不同的氣氛。我當時跟蔡鐘翔教授、黃老師學習古代文論,當時我們同樣聆聽了陸貴山老師、蔣培坤老師、周忠厚老師、紀懷民老師、鄭國銓老師的很多課,那些課講授馬列文論的經典,講授馬列文論的一般原理,陸老師寫的那些文章、那些書,我都仔細讀了。當時蔣培坤老師講的《1844年哲學經濟學手稿》,陸老師講的“典型”理論,印象深刻,后來我研究古代文論就一直對典型和中國古代美學當中的“意境”非常感興趣。這種氛圍,這種人文的精神,對我們這一輩人的影響確實刻骨銘心,永志難忘。今天陸老師講的話確實讓我感到有一種非常復雜的感情,一方面非常感慨,另一方面覺得確實就像司馬遷在《史記》的“孔子世家”中說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往,然心向往之。”唯一感到遺憾的,就是我們做得很不夠,不僅在學問上做得老是有欠缺,而且在學術精神、對學生的教育、對學術家園的經營上我們還是做得遠遠不夠,產生了很多迷惑。但是有老一輩的學者,包括我的老師蔡鐘翔教授、還有陸貴山老師、陳傳才老師,這都是我非常景仰的老師。可以說,如果我寫出了一些並不怎麼太好的書和文章,都是在他們影響下寫出的。比如我現在手裡拿著的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叢書就是陸老師擔任國家社科基金評委期間獲得的項目。我獲得三個社科基金項目,現在主持的是第三個社科基金項目,都是在陸老師的關愛和提攜下獲得的。2004年的時候獲得的一個項目,現在已經結項了,書已經出版了,叫《思想對話與文藝批評》,馬上讓學生把書送給陸老師。還有去年獲得的項目《漢末三國兩晉文學批評史編年考論》,也都是在陸老師關愛下獲得的。還有像歐陽老師、王杰都是如此。所以我覺得像人民大學文學院的這種人文精神,可以說是薪火相傳,生生不息。同時我也對人民大學文學院的現在和未來充滿了信心,我參加了文學院的很多會,包括我的老師蔡鐘翔老師的紀念文集出版會(我幫他編了一套紀念文集),楊慧林副校長,孫郁院長參加了這個會,他們對老一輩學者的關愛、追懷,也讓我非常感動。所以我覺得人民大學文藝學,包括人民大學文學院整個的學科建設,我感到非常樂觀,我們要繼往開來。現在我們已經在繼往開來上有了很大的拓展,我現在雖然在國學院,但是我現在的學科跟文學院共招文學的博士生,也主持了項目,這幾年也不斷地發表文章。其實我不能說身在曹營心在漢,但是我始終是追懷文學院的一些導師,始終覺得我的每一點進步都是在他們的指導下取得的。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唯一遺憾的,也是我跟我的學生也常講的,就是我們現在還做得很不夠。任何時候別的東西都可以放棄,但是學術理想、學術志向是絕對不能放棄的。為此陸老師有時候對學生也很嚴厲,直言不諱,我們有時候做得不對,包括我知道有些學生在學術上做得不如人意,包括我,陸老師也是說得很嚴厲的,當時也覺得面子上過不去,但是現在想想,這也是老師的一種職責。我們讀《論語》,孔子說過一句話,“為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就是說真正的仁者是憎惡分明的,並不是好好先生。所以今天我把國學院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會議給推掉了,來參加陸老師的這個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