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链接
陆贵山:半世纪耕耘 德高学厚 甘于奉献 (23)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暨陆贵山教授学术生涯五十周年座谈会发言选辑
2011年12月26日09:55 来源:人民网
项立刚(飞象网总裁):
恩师若父 终生感念
可能很少有人知道我是陆老师的学生,事实上,陆老师在我的一生当中对我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我曾经写过一篇博客说,我的父母都不在北京,我在北京没有亲人,只有导师是我的亲人。我太太生病的时候,陆老师带着师母去看她。我觉得在我的人生路途中间,陆老师对我起了巨大的影响。我考人大研究生的时候没有本科学历,是中专学会计考上来的,在这样一个情况下,陆老师能够看上我,录取我。今天我在搞通讯,在做技术产品,人家会觉得一个技术专家和陆老师没关系。我经常跟陆老师说,你对我有特别大的影响。一个是做人的风格,陆老师做人的风格是踏踏实实,扎扎实实。第二个就是陆老师的理论思维对我有巨大的影响,在这些行业李我们经常是做一块、一块的技术,很少形成一个大的格局,形成一个大的完整的有体系的思维。但是,因为我是陆老师的学生,所以我在这个行业里做的时候,比如说像3G,很多人都把西方的体系搬到中国来,但我追求的是一个新的体系,不但是在这个行业有很大的影响,而且还产生了很好的经济价值。说实话,近两三年我去讲课就挣了一百多万,为什么能够挣一百多万?就是靠陆老师的这种理论思维、理论体系。所以我想,陆老师对我们的影响,不仅是对中国马克思文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研究的影响,也对很多新的领域有非常大的影响。最后我跟大家透露一个消息,陆老师还有一个博客,一个微博,在座的很多人都没写这些吧?陆老师还写微博,最近我看到陆老师写的一条,是把和出租车司机交流的东西分享到微博上来了。这种对新的东西的感悟这种精神,对我们这些后人,这些在新的领域努力的人,也是很大的支持。对我们来说,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恩师的感悟、恩师的影响是永远不会忘记的。那么我们需要的是什么?即使我们今天不再做学问,但是我们会做一个好的企业家,做一个好商人,在自己的领域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对我们的员工好,把企业做好,这就成为我们社会的一个重要支撑。
孙 郁(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
信念坚定 视野开阔 现实情怀 奖掖后学 |
我谈谈我的感受。八十年代,我刚来北京工作的时候,我的老师说:“你一定要去拜访陆贵山老师。”所以我87年在北京拜访过陆贵山老师。过了好多年,将近二十几年以后,我们俩成为同事,成为忘年交,陆老师对我的帮助很大。说心里话,在这个会当中也是在学习,学习这么一个学术思想,学习一个人生态度。所以这个会,我们能够开起来,应该说是陆老师的学术背景、学术成绩,给人民大学,给我们文学院带来了荣光。我们也分享了陆老师给我们带来的这种成果,非常快乐。同时,我也感谢出席会议的每一位老师,包括校友,感谢协助我们会议的十四个单位。今天很多老师,像胡胜老师,来自海南的朱老师,都没有时间来发言,我这个主持有一点问题。可是,我觉得大家的心都一样,都为了表达对陆老师的尊敬、感激和祝福之情。作为文学院的院长,我给这个会做一个简单的小结。今天这个会,大家对陆老师发表了很多感想,我总结为四点,不一定对。第一点,大家普遍认为,陆老师是一个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马克思主义信念的学者,大家对您多年来一贯的学术理念,坚定的信念表示敬佩之情。第二点,大家普遍认为,陆老师有开阔的学术视野、大的学术问题意识以及大的格局,他治学的这种气魄,传统和现代问题意识交织在一起的这样一种开阔的视野和眼光,使您的学术在学界赢得了普遍的尊重。因为在文艺学方面,大的问题,特别是大的气魄,大的情怀,非常非常重要,这点也是在国内非常少见的这样一个学者,应当说您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研究上是一面旗帜,一个重要的精神参照,也是我们文学院的一份宝贵遗产,我们非常支持,我们也应当向您学习,做学问应该有大境界。第三点,大家普遍认为陆贵山老师有一种现实的精神,一种人间的情怀。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研究不是象牙塔里的一种纯粹的文化的景观,它和我们当下的问题,和中国现实有很大的联系。八十年代我就在读陆老师的文章,一直以来读过他很多的书,几乎所有的书。我觉得很多问题意识是建立在中国社会问题的分析基础上的,然后跟远去的灵魂交谈,与马克思进行交谈,与马克思传统进行交谈,与中国社会的问题进行交谈,而且对中国新文化的文学传统,古代文学传统和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化传统,在这几个里面,在与这些灵魂进行交流的过程当中,我觉得最感人的就是植根于中国社会土壤里的这样一种问题意识,不断地提出问题,不断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就是一种现实的精神。我觉得作为一个学者,他不仅要有一种为学术而学术,纯粹象牙塔里的硬功夫,但如果他没有人间情怀的话,不可能走到这种纯粹的文化景观里面。第四点,就是今天在座的每一位老师,包括我,都感觉到陆老师奖掖后进,对后人,对年轻人的这种关爱。大家都受到了您的恩泽。您的精神的辐射力不仅在人民大学文学院,而且已经散到了我们中国学术界的各个角落。提起陆贵山老师,已经成为我们人民大学文学院的一个符号。老一代学者,我们有那么多的学者,但您是一个代表,代表了这个团队,也代表了我们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研究的这段五十年来的历史,您是一个象征性的人物。对后进的这种奖掖,应当说是恩泽后世,使您的学术生命得到了延续。虽然陆老师已经退休,但我们现在文学院很多工作当中能够感受到他巨大的精神存在。我们的学科建设,博士点的建立等等都与陆老师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我在接手文学院的工作以后,有一种感恩之情,我们文学院走到今天,如果没有像陆老师这样的前辈学者扎实的工作,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文学院。我们分享了前辈学者给我们带来的成果。最后,我代表文学院,表达一下我们的态度:首先,我们要很好地继承老一代学者的优良学术传统,扎扎实实地治学,认认真真地做人。第二,我们要搞好学科建设,与兄弟院校的老师朋友们、在座的各位老师,经常地联系,互通有无。我想学术是一种对话的关系,一种互动的关系,在今天这个时代里,闭门治学,闭门搞学科建设是不可能的,所有的窗口都要打开,要互通有无,互相学习。这也是陆老师为代表的那一代学者给我们留下的经验,我自己非常珍惜这份经验,它将作为一份宝贵的遗产,矗立在我们这代老师的精神天幕上,作为一种参照,指导着我们,暗示着我们,面对新的问题新的挑战,不断克服困难,使我们的学科建设和教学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责编: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