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新闻链接

陆贵山:半世纪耕耘 德高学厚 甘于奉献 (19)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暨陆贵山教授学术生涯五十周年座谈会发言选辑

  2011年12月26日09:55  来源:人民网

  马龙潜(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

  信仰真挚 锐意创新



  能够参加陆先生学术生涯50周年和文集出版座谈会确实是一个很高兴、很荣幸的事。上午的发言和刚才的发言,使我最感动的就是陆先生的讲话。陆先生说,开这个会不是为了他个人,而是从学术史的角度,从人大文艺学学科发展的角度来考虑的。我很受感动,现在很少有人从这样的角度考虑问题。从历史的发展的角度来看。陆先生确实是和改革开放30年、建国60多年的学术发展息息相通的。那么这种历史的回顾今天怎么来看,这是个很重要的事。比如人大的文艺学学科今天的状况,山东大学文艺学学科今天的状况,确确实实值得实事求是地回顾,去研究。可能有些同志不愿意听“边缘化”的这些概念,其实要看这些概念怎么来理解。陆先生的学术生涯经历了这么几个大事,给我们许多启示。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被“边缘化”,而是被打压,这是很现实的,它研究上的压力在历史上是个现实的东西,那么作为一个学者怎么面对这个问题,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陆先生第一个值得我们肯定或者永远景仰的就是越在这个时候他的立场就越坚定。我这些年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关注的比较多,每当有课题了、有钱了,大家蜂拥而上,但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谈论只是表面的,在实际中却抛在一边,甚至对它进行一些其他方面的说明,这个现象是存在的。比如谈道德问题,表面上讲要讲加强道德建设,实际上大部分人在追求金钱、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极端享乐主义,当前中国大学的人才流动实际上是金钱在流动。那么在这个问题上,建设马克思主义是真的还是假的。表面上不说“边缘化”,实际上却打压,这是什么问题呢?这里有一个真假的区别。陆先生是真真切切的信仰马克思主义、捍卫马克思主义,我们要学习陆先生的精神。这位老先生是不容易的,他的发言叫我们去记住历史,叫我们永远在历史中吸取精神的教训,这是我们开这个会的很重要的目的,而不是去颂扬老先生,说他怎么怎么好,我觉得这不是开这个会的目的。

  第二,陆先生是怎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他是怎样治学的?我觉得有一条,消解马克思主义有一个很重要的策略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概念进行消解,陆先生的学术研究就是注重对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理的研究,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框架给我们的最常识性的东西。其实有很多马克思主义的常识性的东西有很多人都不是很懂的,我同意刚才赵先生的观点,陆先生的作品在今天看来是具有启蒙性的作用。现在有多少人真正读了《讲话》,读懂了《讲话》?陆先生的研究思路是从基本原理入手,清理基本的概念、范畴,从强调理论研究的思辨性入手,所以读他的文章是一种享受,在思辨中、逻辑当中去浸染、展开他的思想,现在很难读到这样的文章了。所以理论的“平面化”、“边缘化”,都和我们不坚持理论的学科本体有关系,这个学科的特点不是去描述,而是要在事物的逻辑运动发展中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坚持基本理论是陆先生的一个特点。

  第三,陆先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者,更是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美学理论的领航者。每年的博士论文答辩,陆先生提出的问题都很尖锐,现在的学生很少重视基本理论了,基本的概念都很忽略,在网上粘贴。还有一点,陆先生是一个当代的教育家,他用他实实在在的研究稳定了、造就了一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队伍,我们现在能坚守在这个岗位,能拿到课题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在这个队伍中真正有侠肝义胆的就是陆贵山教授,他乐于帮助别人,没有任何奢求。我曾经寄过一本小册子给陆老师,他就写了一篇书评发表在文艺报上,我并没有请先生写,这是先生对人的关怀的很细微的体现。作为一个教育家,首先要有教育家的胸怀,陆先生希望后学进步,愿意奉献,这就是一个学者的胸怀。

  最后说一下渊源关系。陆先生从2000年就担任我们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的学术主任,这不是虚设的,我们报项目等事情都需要陆先生的审批,这是教育部的规定,陆先生在我们这里,一分钱的报酬都不拿。我在中心管杂事,一直对先生行弟子礼,他扶持我、关心我。陆先生的胸怀是我学不来的,他有这么高的成就,目前却受到这样的待遇,比窦娥还冤啊!要是我们啊,早就尥蹶子了。陆先生却这么承担下来。这就是学者的胸怀,有担当的精神。

  罗中起(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

  启蒙良师 为人楷模


  首先转达我们辽宁大学王向峰教授对尊敬的陆贵山老师的问候,对陆老师学术生涯五十周年庆典活动的祝福!王向峰老师、陆贵山老师,还有马龙潜老师,他们是方圆不出二十里地的老乡,王老师的问候和祝福也是家乡人的。接下来说我的感想,因为和陆老师接触的时间比较长了,我是在1974年跟着陆老师学习,时间长了,要说的话确实很多,争取长话短说。

  我们好多人读了陆老师的书,做了自己的学问,我感觉陆老师还有为人的一面。所以,读陆老师的书是一面,咱们更需要的是读陆老师这个人。就是读书,还要读人。陆老师把自己文学研究的标准定的很高,他自己概括了他的宏观视域,历史、辩证、综合、创新,这方面我就不多说了。陆老师为人:低调。(我这么概括不一定准确。)陆老师在做人上从来不张扬,这背后还隐藏着一个词:踏实。我说说我的经历。1974年,我跟着陆老师学习的时候是工农兵学员,我说三件事,都比较简单。第一件事,那时候我们分成许多实践性的小组,我跟陆老师半年多,不到一年。我们这个组按照当时整个所谓文艺的形势,应该仿照戚本禹、王力、梁效,搞大批判。因为以我们的学识够不上,做不了这个事情。陆老师很客观地领着我们走了另一条路,干什么呢?读书。我读书是跟陆老师学的,陆老师领着我们读什么呢,《反杜林论》。读书要求很细,要逐章地读,每周读完一章,选出一个代表去讲解,讲解的好与坏,最后由陆老师再给我们指导。我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学会读理论书的,因为以前我的个人兴趣是搞创作,1973年,我在《辽宁报》十月一日的头版上发过散文;1969年,我在农村搞过对口剧,还登台演出,受到县革委会主任的接见。但是,最后我走上了理论的路,陆老师启迪我读书,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再一件事,就是陆老师自己的写作能力肯定是很强的,那个时候就很强,但是他领导我们的时候他不写,让我们写,要完成一篇文章,如果他自己去做两三天就能完成,但他让我们去做,一做就半个月,他反复地给我们改,我现在还留着陆贵山老师给我修改过的稿子,上面有陆老师留下的墨迹,陆老师的字写得非常漂亮,工笔小楷,与我们现在有时候看到陆老师带着草书性的写法不同,过去的那种工笔小楷,非常清秀、隽美,接近于茅盾的字,非常漂亮。再一个,就是大家强调他文章的辩证理性,实际上他的文章通常还有一种让人喜欢的文采,这个可能要品一下才可以品出来。比如说,那时他指导我完成的一篇评论,改了十五遍,很辛苦,我不会写啊!文章发表之后,同寝室的同学拿来读,非常感慨,读了第一句就说:好。我说这句话是陆老师写的,这句话我模糊的印象是这样的:“翻开杨柳短篇小说集《杨柳风》,彷佛正倚着杨柳,春风扑面而来。”同学们当时对这句话的感觉很好。陆老师在辩证理性这个话语表述上,他还是有文采的。再一个事情,就是在1974年的时候,我们都吃不饱啊,我在农村出来念大学,一度有一种欲望想退学回到农村去,我在那个地方还能吃饱,但是在学校却吃不饱。陆老师知道我的苦衷,把我请到他家吃饭,他把饭端给我,说:“你吃吧,今天这些都归你吃。你离开这桌,回去就吃不到这么好的饭。”陆老师对晚辈、对学生的这种关心,我很感动。最后概括我发言的意思:陆老师是启蒙良师,为人楷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责编:秦华)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