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新闻链接

陆贵山:半世纪耕耘 德高学厚 甘于奉献 (16)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暨陆贵山教授学术生涯五十周年座谈会发言选辑

  2011年12月26日09:55  来源:人民网

  宋建林(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宏观文艺学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体系



  我是中国人民大学分校中文系78届毕业生,我清晰地记得是在1981年上大三的时候开始听陆老师的马列文论课的。可以这样说,陆教授是我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启蒙老师。我现在的工作单位是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刚才我们所长陈飞龙老师已经说过,我们所现在可以说是在全国罕见的一个还继续挂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牌子的研究单位。三十多年来一直从事马列文论研究,陆老师对我帮助非常大。今天陆老师致辞的时候,非常动情地说到人民大学文学院在八十年代初是文艺学为龙头整合四大块文学理论。我还清楚地记得,开学第一天,当时的中文系主任何洛教授给我们介绍情况,就谈到我们人大中文系和其他大学中文系有什么不同,他说,我们的特色是文艺评论、文艺理论。的确如此,在我那四年大学生涯当中,给我感受最深的老师就是陆贵山老师,还有陈传才、周忠厚、张秉真等老师,在他们引导下,我走上了文艺理论研究的道路,他们是我的启蒙老师。在这三十年当中我们大学同学多次聚会,在聚会当中,大家都清晰地回忆起老师们当年讲课时的一些很细微的音容笑貌。比如说陆老师,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他讲的辩证法。当时陆老师讲马列文论不是那种很抽象的教条式讲法,而是把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当时中国文坛、中国文艺的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讲解,他的对文学作品的分析确实很精辟。我记得当时王蒙的小说《蝴蝶》刚刚发表,陆老师就结合马克思主义一些基本原理,结合异化的一些理论,来给我们分析其中一个主要人物张思远,一个老干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被打倒了,后来解放了,重新上了台,这个老干部有没有这种异化,继续脱离人民?我觉得陆老师的学术观点是超前的,已经意识到了老干部怎么样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这些分析不是从理论到理论,而是用理论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现实生活的问题。有的老师只注重文学常识、文学知识的传授,而陆老师的教学不是专搞那种知识性,我觉得他给了我一把钥匙,启示、打开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在一个比较开阔的视野上来分析文学现象、文学问题。在这三十年过程当中,我个人得到了陆老师的大力帮助,陆老师是我的恩师。比如说八十年代末,我参加了陆老师主编的《文艺研究词典》,跟着陆老师编了厚厚的一大本词典。在九十年代,我又参加了陆老师主编的《中国当代文艺思潮》。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和陈飞龙所长还做了一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项目,也是陆老师亲自来给我们做鉴定,他担任鉴定组的组长,给我们做了客观的、实事求是的鉴定。从我个人的生活和成长来说,我也要感谢陆老师。原来准备了一个发言题目,现在简单地说一下:努力创立和构建具有宏观、辩证、综合、创新特色的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这是陆贵山教授五十年学术生涯中孜孜不倦的理论追求和学术贡献。我为什么要谈这个问题呢?因为学术界对陆老师的宏观文艺学看法并不一致,有不同看法。比如说,去年我的一个学生做硕士论文写的就是陆贵山学术思想研究,谈了陆老师学术思想的几个方面,比较综合系统地都谈了。刘文斌老师也参加了我们的这个答辩,五个导师一致评价是优秀。但在院里。也有老师对陆贵山老师的学术成就持不同看法,说了一些不太好听的话。但我觉得,陆老师这些年有一个很明确很明显的特点,就是一直坚定地搞马克思主义。这个宏观文艺学体系,虽然学术界有人说三道四,有不同看法,但是我认为构建辩证、综合、创新的宏观文艺学体系的意义,不仅表现为陆老师倡导文艺学研究中文艺宏观战略学的视角和宏观辩证的思维方式,而且能紧密结合当代中国文艺实践,对社会主义文艺进行宏观研究,为建设当代形态的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做出了贡献。今天开这个学术研讨会,我觉得也是一项具有学术意义的工作,我们研究陆老师的学术思想这是一种个案研究,但是这个研讨会不仅是就某个文艺理论家学术思想的研究和探讨,也可以从陆贵山教授这五十多年的学术生涯,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他一直站在文艺理论的前沿,关注当前的问题,从中可以窥见这三十年中国文艺理论发展的轨迹,为我们总结和反思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的经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冯毓云(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高山仰止 恩深似海


  陆老师是我的老师,参加这个会我非常激动。我68年大学毕业,因为文化大革命,从武汉大学发配到黑龙江的北大荒,在那一干就是五年,没从事专业。后来在80年才调到哈尔滨师范大学搞专业,那时我真是一无所有。别人已搞了十年的业务,而我是白手起家,当时我已经38岁了。这时候有一个机遇,学校说人大办了一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班,你去不去?我说我去,当时我的孩子仅仅五岁,把家都撇了,我就来了,当时真是一心一意扑到这个班上。非常荣幸,我们遇到了三位好老师:陆老师、周忠厚老师和蒋培坤老师。在这三位老师精心的教育下,我们用了近两个月时间,我和朱老师还不一样,我是白手起家,重新开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就全是在那个时候学习的。所以我非常珍惜那两个月的学习,回去以后,我用了十年的时间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回去以后我就开了这门课,开了十年课,我真是读了很多书。我的成长过程和陆老师的教育密不可分,这是我人生中最关键的一步。1996年,华中师范大学的黄征宇老师和北师大的刘老师主持当时教育部下达的编写《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选编》教材任务,我参加了这项工作。因为我受过陆老师他们的理论教诲,也自己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当时我就选了列宁与托尔斯泰那一章来编写,那就是因为我在人大这个班受到的教育。1998年,我的第一部专著出版,其中最闪光的也是我最有心得的就是马克思主义文论这一点。当时我是从方法论角度研究的,有两篇文章曾在《学习与探索》上发表,有很大的影响。一篇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系统体系;一篇是恩格斯合力论和文艺学的研究。这两篇文章奠定了我的学术道路基础,所以我以后一直都在搞这个东西。虽然我现在的学术方向发生了一些转移,但我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进行转移,我现在研究的就是我自己很感兴趣的文艺和科学的结合,搞文艺和科学的交叉研究。交叉研究其实也是从马克思主义那个研究来的。当时老师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实际上是受十九世纪的科学的发展奠定的,这句话对我的触动很大,研究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离不开十九世纪那个新兴科学的发展。所以,我曾有一篇文章就探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和科学发展的关系,一直研究到现在。我汇报自己的经历并不是因为我有很大的贡献和很大的成绩,而是想说明,我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为参加了1981年由陆老师、周老师和蒋老师主办的讲习班,奠定了我一生的学术方向和学术基础,受益匪浅,没有那一天就没有今天。所以今天在这里我真是要向陆老师深深地鞠一下躬。我也很感动,我都想流泪了。我有一段时间很艰难,没有和陆老师联系。后来陆老师见到我就埋怨说:“冯老师,你这段时间怎么不找我呢?你要找我,我不是很好地帮助你吗?”我当时听了,心里又感动又激动。当初,我对陆老师的敬意是高山仰止,说句实话,我不太敢找他。但在那以后遇到什么困难,我都找陆老师,他也经常关心着我。虽然我是武汉大学毕业的南方人,但是我已经在黑龙江工作了这么多年,也算是在默默无闻的边远地区,与很多大学相比,我们的地位就像第三世界的人那样,但陆老师还这样关怀,这样谦虚,给予我这么深厚的感情,我真是非常感动!我有这样的一个体会,我想说陆老师五十年坚守一个信念,他以宏阔的胸怀、高尚的学术境界、深广敏锐的学术眼光和豪阔的气势,建构了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这个学科。应该说,在他之前我们没见过这么一个学科,有他带领了我们这些人,扩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新的生命力。陆老师绝不是那种很正统的、很传统的教条主义者,我觉得他扩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新的生命力,他培养了一大批这方面的专门人才。可以说,他是继陆梅林、陈涌之后这方面的学术泰斗,我非常的赞成谭好哲讲的“陆老师是我们的大旗”。所以,我对陆老师不仅是深深地崇敬,而且觉得他是高山仰止,恩重如山!我一定要把这个旗帜——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在我们那里发扬光大,好好地做下去!虽然我今年快70岁了,但在我还能干的情况下,我一定要学习陆老师五十年坚守信念的精神,把这一块儿继承、坚守下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责编:秦华)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