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明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原书记):
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杰出代表和领军人物,是一面鲜活亮丽的旗帜。
陆老师是真正意义上的我的老师,因为三十二年前,我在人民大学专修班进修马列文论的时候,主讲老师就是陆贵山老师,还有在座的周忠厚老师和陈传才老师,当时的系主任是纪怀民先生。从那以后,我就感觉到自己更加充实了,眼界也开阔了,底气也壮了,当时的学生们也感觉到这一点。所以,我一生都感谢和铭记陆贵山老师的引导。
陆贵山老师在马列文论和文艺学的研究和教学中,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设和教材建设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更有卓越的建树。他是我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杰出代表和领军人物,是一面鲜活亮丽的旗帜,陆贵山老师对于保持我们当代文艺学的良好生态、乃至健康的走势和导向,都是不可或缺的支撑的元素。对于推进我国文艺学的建设和发展,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军人物。
回忆三十二年前陆老师讲课的音容笑貌,再回味陆老师这些年发表的著述和各种演讲,我有三点感受:
第一,他忠实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原创精神和本来教义,同时他又是扎根本土,与时俱进,从来不僵化、不褊狭。
第二,陆老师的著作,既有哲学的思辨色彩,又饱含文学的感觉,饱含时代元素和理性的力量。文学的本性是审美的、自由的,强壮的、担当的,文学是时代生活的一个立法者和守夜人,作为文艺理论更应该直面真理。所以陆老师的讲话、文章、著述,都是观点鲜明、阐释清楚、逻辑严谨、不晦涩、不玄虚,这是因为陆老师既有丰富的阅读经验,又能兼容百家;既有精深的理论修养,又扎根中国现实,立足本土经验。
第三,陆老师力主建立和谐有序的文论和文化的生态结构。他对于中国文论的话语体系,也是兼容的姿态。他认为,当代西方文论的话语,对改造当代中国的话语体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陆老师也指出我们当前的学术界存在着盲目性,需要厘清和鉴别学理上的片面性。他对西方现代话语的魅力和局限都有清醒的认识,他说,目前我们国家仍在进行现代化,或这个现代化还没有成熟,还没有全面地实现,那么,把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移植到我们这个环境,就有一种时空的错位和土壤的差异。在这一点上,陆老师辨析得十分清楚。所以,他一直主张,文论的一体化原则、主体化原则和多样性的原则,都应当得到同样的尊重。
杜书瀛(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
学术研究的战略眼光 陆贵山教授是我的老朋友,我们有患难之交。有一次我们到山东参加答辩,虽然都带着手机,但是我不会用,太迂了,好像没开机。他拿着我的车票,约定在车站集合,结果他在车站大门口,我到检票口,一直等啊等啊,等到还有五分钟就开车了,不走不行了,我就对检票员说,我的那个同伴拿着我的车票,肯定是他已经进去了,你让我进去吧,我是去参加答辩的,通融一下吧……而陆老师当时以为杜书瀛可能身体不好,可能病了,等不着,自己不能走,结果就没有走,生生地在车站等我,而我却在车上等他,怎么也等不到。这就是我们的患难之交,可见我们的友谊。所以,陆老师的会,我肯定要来表示祝贺。对于陆老师的学术特点,我有两点感想。第一,就是大家一再强调的:他的文章富有哲学性,哲学意味、哲学基础特别浓厚。按照过去关于成分和出身的话来说,他个人成分是文艺学教授,家庭出身是哲学系,所以他的哲学基础很厚。第二,陆贵山教授的学术研究具有战略眼光,他在文艺学研究和美学研究上都是战略家,我们这些人不过是在战术上小打小闹,写文章格局小,眼光浅。陆老师不一样,他一弄就是宏观的、系统的,在我们《文学评论》发文章谈得是几个大的系统。
陆老师现在还是很年轻的,精神上、身体上都是,我觉得陆老师的学术活动现在刚刚开始,可以写到九十岁以上。祝陆老师将来取得更大的学术成就。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