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新闻链接

陆贵山:半世纪耕耘 德高学厚 甘于奉献 (17)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暨陆贵山教授学术生涯五十周年座谈会发言选辑

  2011年12月26日09:55  来源:人民网

  季水河(湘潭大学文学院院长):

  马列文论研究的典范性学术路径



  我是1983年来人大学习的。那时候人大开马列文论的就是陆老师、周老师还有蒋培坤老师,讲中国古代文学的是蔡钟翔老师、黄保真老师、成复旺老师,他们后来出了个教材,当时给我们讲,已经是雏形,讲完以后出版的。文艺学原理是郑国铨老师、周文柏老师、陈传才老师。基本上把当时研究生开的课甚至有的本科生的课都补完了。我觉得自己最后从事文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应该说就是那个时候把基础垫好的。人大当时还请了叶朗讲中国小说美学,请了胡经之讲文艺美学,叶廷芳讲卡夫卡,所以那一年的学习应该说是很优越的。我自己现在也带硕士生、博士生,我觉得现在的课比起那个时候的含金量是差远了,但人大肯定还是比我们好的。后来我就跟陆老师交往,做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和教学。陆老师所出版的著作恐怕只有一两本他没有寄给我,其他的书我现在就是单本的也有五六本,陆老师后面出的这些书还在寄给我。作为学生,现在有时想起来我都惭愧,我对自己的学生也做不到陆老师这样关心,我觉得人大的老师非常好。

  另外,我想简单谈谈陆老师学术路径的特点。

  第一点,人大陆老师他们的这个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和一般研究者的不同,就是他确实把教学和研究非常好地结合起来。你看他们编写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到现在是第五版了,第一篇的那个序言每一版都修订,也包括其中内容的修订,及时地把他们的研究成果转化到了教材当中。所以,人大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本身就是一个重镇,同时在教材建设,人才培养这些方面也是一个重镇。我自己从1983年在《学术月刊》,1987年在《文学评论》发表文章,至今基本上都是跟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有关的,或以这个为主导,有时也做点西方文论和美学或者其他的东西。但我在《文学评论》发的六篇论文全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如果当初没有在人大这儿的训练接受教育,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经常和陆老师、周忠厚老师、89年以前和蒋培坤老师有很多接触,参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我可以自豪地说,不说把大旗扛了,至少在我们那里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还不错。现在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会,我们湘潭大学和湘潭这一块,被人常开玩笑说有一个湘军,或叫季家军,因为我们那儿一般都有七八个人搞马克思主义文论,而且有一批年轻学者还搞的不错。我们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课是从本科、硕士、博士一直这么开下去的,现在还有一批人在做。最近我们还想搞一个学术丛刊,目前正在筹备当中。所以我觉得在人大这而垫下的这个基础,陆老师他们这个路子——把教学研究结合起来,以教学带研究,以研究促教学,达到教学与研究的互动,我觉得这是陆老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第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陆老师做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得非常好,尤其是把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的研究和批评结合起来这样的学术路径非常好。不仅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经典文本细读、解读,而且逐渐上升到对艺术本质,艺术真实的认识,上升到宏观文艺学,以人学为基础建构文艺学等等,特别是对实践的关注。这种学术路径也是值得我学习的。

  第三点,陆老师的学术路径还把传统与现代相融合,在坚守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传统,研究马克主义文学理论经典作家理论的时候,实际上也延伸到了当代的文学理论。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文集和他以前出的著作当中,对西方现代各种文学理论资源的整合做得非常好。

  很多人讲到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危机,过去说危机是文章发不出去,但我从来没有感到危机。我同意今天温儒敏老师的发言,如果不是封闭起来搞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不是仅仅以马论马,以马证马,而把学术眼光开阔一点,把它和现实结合起来,把它和现代资源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还是大有可为的。

  胡亚敏(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

  扶持后学 甘当人梯


  我觉得陆老师对人民大学有很特殊、很深的感情,一直是这样。我虽然不是陆门弟子,但我一直把陆老师当做我的老师,我一路走来受到陆老师的呵护。我讲讲我最感动的一件事,本来我是要考陆老师的博士的,但我们学校不要我考,让我留在学校。在我博士论文答辩的时候,陆老师去了,因为我博士论文中的一些提法不是很成熟,对我的论文有一些不同的意见,但陆老师是这样说的:“我是看着胡亚敏成长起来的,我为她的成长感到高兴。”我听了,一辈子都很难忘记。在那样一个时刻,陆老师这样说,我当时真是非常感动。还有很多事情,包括我这一路走来的每一步,我对陆老师的感情一直都很深,都记在心中。我在做人做事方面都向陆老师学习,我觉得最大的学习是像陆老师那样对年轻人的帮助。我觉得陆老师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特别无私地去帮助别人,这一点我感触很深,只要他做得到,甚至我自己都觉得有些勉强陆老师的事儿,陆老师仍然会不遗余力地帮助年轻人。第二点,我觉得是陆老师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他的书我是很认真地读的,包括他的《宏观文艺学论纲》,可以说是中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新建构,包括人学、史学、美学的建构。美学的建构也是我一直思考的,这里就不赘述了。正因为陆老师的影响,我们这些年来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到了理论的自觉。听了上午陆老师的讲话,我感觉到我们这一辈责任的重大,我们不仅要把马克思主义接下来,还要传下去,因为我们华中师范大学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个研究与教学单位,这也是对我们的一个嘱托。自1978年开始,我们华中师范大学就和我们的老大哥学校人大,还有社科院在1978年12月26号成立了马列文论研究会,我当时还是学生,还在做会务工作。我觉得我们这一辈不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还要“发声”,来和世界对话,在后一个十年我们可能要多做些这样的工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责编:秦华)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