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链接
陆贵山:半世纪耕耘 德高学厚 甘于奉献 (13)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暨陆贵山教授学术生涯五十周年座谈会发言选辑
2011年12月26日09:55 来源:人民网
赖大仁(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
坚定的马列信仰和强烈的现实关怀精神
 |
今天我以两重身份参加陆老师学术生涯50周年座谈会,非常兴奋。第一,我曾经两度在人大求学,是人大的学生,今天以学生的身份回母校来参加这么一个会议;第二,我是作为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学科和这个会议的协办单位的代表,同时也因为多年来得到陆老师还有其他学界同仁对我们这个学科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来表达几个意思。首先我以学生的身份来谈点自己的感想。我是80年代中期在这里读硕士,90年代中期在这里读博士。在这个过程当中,都得到人大老师们很好的教育培养,对自己的发展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80年代,我在这里求学的时候,很幸运,正好是人大文艺学学科的鼎盛时期,已经做到四大块的整合。马列文论:陆老师、周忠厚老师;文学理论:陈传才老师、郑国铨老师。我们都是直接听课的授业弟子。古代文论:蔡钟翔老师、黄保真老师,成复旺老师;还有西方文论的老师,如此整齐的文艺理论队伍,我全都听过这些老师的课。我们在这么一个阶段到这里求学,得到了老师们的培养,所以自己的整个成长、以及后面的历程都得到老师们的培养和教育。第二个意思是,我们文艺学学科的建设发展,由于我们处在相对欠发达的地区,是省级师范院校,这些年来的学科建设应该说跟上了步伐,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得到了学界前辈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其中,尤其是陆老师,他作为我的老师,直接地为学生也好,为革命老区也好,都记不清有多少次来到江西,给我们支持和帮助,不仅是对我们这样一个学校和学科。陆老师提携后进,奖掖后学,在很长时间里,文艺学的青年学者都得到陆老师一以贯之的关爱,使学界新人成长起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的确要对陆老师表示由衷的感谢。再说陆老师的学术研究,大概有这么几个特点,首先是一种坚定的信念。搞马列的、马列文论的,对马克思主义需要有一种坚定的信念,陆老师一直坚持下来了,是真讲真信的。我们现在讲马列的很多,有些人讲但他不一定信,而且还不一定做。我觉得陆老师在他的学术生涯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一以贯之地坚持下来,真信,而且在实践当中能够身体力行。第二,我觉得在陆老师的学术研究中,有一种强烈的现实关怀精神,我们多次听到陆老师在学术会议上的发言中,关注、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关注民生,对现实问题也充满了一种热切的关注和重视。第三,陆老师在学术研究上视野宏阔,属于宏观研究。美学观点、历史观点、人学观点的统一,关于文学本质、特征、功能的这种系统论。做学生的得到很多启发和帮助。我觉得陆老师的辩证思维,不偏激,不片面,看问题看到各个不同的方面。这些,从当学生的体会到后面各种学术交流,还有拜访时的耳提面命,都受到了熏陶。在学术上,我们作为学生一定要学习、领会,把老师的东西学过来,通过我们的努力把这种东西传承下去。
谭好哲(山东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
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一面大旗 我主要想讲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就是感激、感谢,又包含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就是我代表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文艺学学科,向陆先生给予我们学科和中心长期以来持之以恒、坚定不移的支持,表示最衷心的谢意。我们中心从2000年成立至今,陆先生一直支持我们。我们的老校长曾繁仁老师本来也要来参加这个会议,但是正好他要去厦门大学参加一个生态会议,要做一个主题发言,他向陆老师请了假,把他的祝贺信提前发过来了。总而言之,陆老师对我们这个学科的发展,倾注了心血,帮助我们做了非常多的工作,点点滴滴我们都记在心头。同时,我还要表达我个人对陆老师由衷的感激和感恩之情。我不是陆老师的亲学生,但是我认为我看陆老师的书,读陆老师的书,读得比他的很多学生也不少。另外,我是大学毕业以后就从事马列文论教学和研究,可以说在学术刚起步的时候,就是看陆老师和他们这一代很多从事马列文论和文艺理论研究的学者的论著,一步一步地走过来的。陆先生早期的《艺术真实论》等著作,还有《审美主客体》,都是我多次反复读过的书。我个人的成长也得到陆先生多方面的支持。陆先生对中国学术界的贡献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他奖掖后进,我们在座的各位恐怕都有相同的感受。
第二层意思就是表达我的敬意,从学术的角度上讲,我们都是后辈,我们对陆先生的学术当然每个人在心中都有不同的评价,但是无论怎么评价,陆先生都是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的一面旗帜,而且是一面大旗,这一点是大家共同的看法。对陆先生的学术,我感受比较深的有四个方面。第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始终如一地坚持。前不久山东大学举行110周年校庆,我们出了一个专号,梳理老一代学者的学术遗产,请一些专家教授来写老一代的学者。我写了我的老师狄其骢先生,其中有一条提到狄其骢先生的主义意识,他有一个观点就是出“界”不出“格”,他这个“格”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格。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创新,我觉得这是狄先生——他和陆先生是好朋友——他们这一代学者,都非常突出地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守。这种主义的坚守非常不容易,尤其是中国近三十多年来,社会风云变幻,世界风云变幻就更大了。看一看中国的学术界,其实转向的也不少,很多人今天研究这个,明天研究那个;今天坚守这种主义,明天坚守那种主义,经常所谓“墙头变换大王旗”,很多学者也在不断变换自己的旗帜,可是陆先生始终如一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正如上午陶东风老师所说,陆老师始终有个底线,我对这一点非常赞同。这是我对陆先生的敬仰的第一个方面。我认为一个人在学术上就跟做人一样,你不要像变色龙一样变来变去,你变来变去,就看不出你的真面目了,这就是你没有坚守,你对学术没有真诚。你没有坚守,没有学术的真诚,你这样的学术,我们怎么能当真呢!第二点,就是陆先生对学术的大境界的追求。陆先生经常讲有大道理和小道理之分,大道理管小道理。陆先生在他治学的这几十年当中,都比较注重大道理,比如说对文学本身、对文学研究方法、对文学思潮、对文学理念文学观念等的宏观思考。当然研究领域大,也不一定能达到学术成就大这个境界。我认为,陆老师不仅思考这些大的学术问题,同时在这些大的学术问题上又取得了大的进展,所以他达到了学术上的一种大境界。比如说文学本质论,中国这三十年来对文学本质的探讨,除去新近有一些所谓反本质主义这样一个论断之外,基本上大家还认可文学还是要做本质化的探讨。这种本质探讨,从最初的反映论思潮,到后来的人本论观念,形态论观念,一直到什么本体论观念等等的转换。能够在大宏观的理路上把这些观念很好地加以综合,我觉得陆先生做到了。他对文学理论的基本梳理,是建立在所谓的历史意识、文学观念,以及美学观念这样三个大的层面上,即基本理论面的支撑上,然后用这个基本理论面,向里一层层开掘。我认为他在学术上是达到了他所提倡的宏观、辩证、综合、创新这样一种大的学术追求。第三,我觉得陆先生是非常富有现实情怀的学者。所谓现实情怀并不意味着我门每天要对现实发发牢骚,今天抨击抨击这个东西,明天抨击抨击那个东西。对文学理论研究来说,就是要关注文学现实的政策。陆先生始终如一地关注文学思潮问题,他用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所取得的理论成果来作为支撑,分析、解剖、梳理、辨识当代文学思潮,他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出了好几本书,中国的、外国的思潮,他都梳理过。这就使得他的学术接地气。他不是在纯粹的思辨领域天马行空地做自己的思辨,“躲进小楼成一统”,不管文学界的春夏秋冬。他是关注文学的政策的,他用这样一种切入角度,体现了一个理论家对现实文学政策的干预。文学理论对现实是要有所干预的,他就是这样来体现他的现实关怀的。第四,陆先生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教学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主编的《马克思主义文论选讲》多年来是高校马列文论课程选用的最基本的教材,或者说是最主要的教材,这个教材获过教育部的一等奖。另外,他主编过《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概论》,厚厚的一大本,也是作为许多高校选用的教材。这些年来中央开展的马工程建设,他都积极地参与了,都是主要成员,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又作为第一首席专家主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这个工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看到了陆先生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教学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试图把中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和过去已有的定论性的经典性的东西,很好地融入到教材的写作当中,这就为中国文学理论教学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可以说,国内其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教材,它们的基本典范就来自于陆先生的《马克思主义文论选讲》。
从这四个方面来看,我认为陆先生确确实实是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的一面旗帜,而且是一面、一杆大旗。我觉得这是我们晚辈不得不对他表示一种由衷的敬意的。我们很多人从事一辈子的学术,能够取得一点点成就就翘尾巴。难得的是一辈子不断地出成就、而且出大成就,也没见陆先生在什么场合,即使在最私底下的场合里面,高高在上啊,或者盛气凌人的,或者自以为了不起的,我觉得陆先生总是和大家,包括我们这些晚辈学者,非常平等地探讨一些学术问题,我觉得这是一个学者的境界、胸怀和学术人格的体现。所以马克思?韦伯说,在学术领域里面,一个学术上过不去的人谈不上学术人格。中国传统就讲学术和道德往往不一定统一,但是我觉得陆先生很好地体现了一个学者的学术人格和学术道德的统一,永远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责编: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