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文章選登

"馬克思學論壇"概述:馬克思所有制理論的文本解讀 (9)

  2011年05月13日14:03  來源:中央編譯局網站

  魯克儉:馬克思一直強調西歐封建制度的特征是農奴制和等級制,這顯然不是日耳曼共同體。根據馬克思的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理論,隻有在封建農奴制解體之后才可能會產生資本主義。但農奴制解體會產生不同的后果,第一是農奴變成自由的自耕農,第二是被趕出土地。但資本主義的起源必須有兩個歷史前提:第一,農奴得到解放,可以自由地出賣勞動力﹔第二,農民與勞動資料分離。英國的封建制度在西歐社會最為典型,那麼在農奴解體、資本主義起源的這二、三百年時間裡,英國到底是否經歷了農民個體所有制階段?答案應該是否定的。

  韓立新:我不這樣認為,我以為以英國為代表的日耳曼世界存在著個體所有制階段。否則無法說明資本的原始積累。實際上,無論是農奴制還是等級制,都有可能產生剩余勞動和剩余產品﹔當地租由產品地租和勞役地租轉變為貨幣地租時,或者當農奴拿著剩余到市場進行交換時,就有可能產生資本的原始積累。

  王峰明:請注意,在馬克思看來,簡單的商品交換是不可能產生資本主義的,靠節約和省吃儉用更不可能完成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14]

  王珍:中國的歷史與現實在一些地方與馬克思籍以考察的歐洲有一些不同。例如,在歐洲,一些地方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比如在封建時代,由於封君封臣制度,一方是擁有生產資料的“君”,一方是幾乎一無所有的“臣”﹔在資本主義時期,社會也存在著擁有生產資料的資本家與幾乎一無所有的勞動者,階級分化、對立、斗爭比較明顯。階級斗爭對歷史的“推動”作用也比較明顯。而在中國,縱觀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就本人所見到的材料,關於土地的成文法律幾乎都規定上至王公貴族下至農民、奴婢都同樣擁有土地這一生產資料,隻不過有多寡的不同。況且,正如一些學者所認為的那樣,中國兩千年來的制度幾乎是盤滯不前。在這種情況下,如何用階級斗爭的觀點觀察中國的歷史,前人雖有論述,但仍是一個難題。雖然如此,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中的很多東西還是一致的。特別是對自由(或解放)的追求,這種自由不僅僅是個人的自由、階級的自由,而且是整個人類的自由,是把個人或階級的命運與整個人類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的自由。

  楊金海:我認為,中國的封建社會遠比西方歷史上的封建社會要進步。秦始皇之前是按血緣關系分封,秦始皇之后實行的是郡縣制。中國封建社會之所以能延續幾千年,其原因之一,從宏觀角度來講,就在於郡縣制度比較科學﹔從微觀角度來看,就是正常情況下每個農民都有土地。改朝換代的原因在於土地兼並得太厲害,農民沒有土地,社會不公平,於是農民起義爆發,建立新的朝代,又重新分配土地。這與西方有很大的區別。

【1】 【2】 【3】 【4】 【5】 【6】 【7】 【8】 【9】 【10】 

   
 

(責編:高巍)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