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文章選登

"馬克思學論壇"概述:馬克思所有制理論的文本解讀 (2)

  2011年05月13日14:03  來源:中央編譯局網站

  李惠斌:立新和峰明可能有個地方沒有理解我,我想解釋一下,我不是說股份制就是馬克思所設想的重建個人所有制,而是說,馬克思認為,股份制是資本主義為未來社會創造的一種社會佔有方式。用馬克思的話說,資本主義的股份制“是資本再轉化為生產者的財產所必需的過渡點,不過這種財產不再是各個互相分離的生產者的私有財產,而是聯合起來的生產者的財產,即直接的社會財產” 。這就是現代意義上的公有制或社會所有制。這裡是把股份制與公有制或社會所有制劃了等號,但沒有在股份制與社會主義之間劃等號。或者換句話說,我理解的現代公有制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資本主義的股份制,它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其勞資關系中存在著不公平的分配關系,或者說是馬克思講的剝削關系﹔一種是社會主義的公有制,它的理想形式應該是社會主義的股份制,也就是馬克思講的勞動者聯合體。

  社會主義股份制與資本主義股份制的一個根本區別是要解決勞資之間的不公平的分配關系。這種所謂的不公平的分配關系就是馬克思當年批判過的“資本得到利潤、勞動得到工資和土地得到地租”這樣一種傳統的財富分配方式。我們今天引入市場機制以后,大家忽然覺得這種分配方式沒有什麼不好。其實不然。隨著分工的進一步深化,勞動者在企業中的位置會發生變化。例如在高科技企業裡,由於知識的重要性突出了出來,勞動者在企業中與資本所有者處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上,這就出現了勞動者參與分享企業利潤的現象。我們在金融業中可能會看到另一種更為不同的現象:企業的勞動者,尤其是企業的那些高管人員,他們不是企業財富的所有者,甚至也不是企業部分財富的所有者,但是,他們擁有對於企業財富的控制權。在這種情況下,不改變傳統的財富分配方式,企業將永無寧日,社會也將永無寧日。我在《企業勞動產權概論》一書中對於勞動者各按自己的勞動貢獻參與分享企業利潤的原則和數量關系進行了詳細的論述。簡單地說,就是把企業的財富分解為“過去的勞動回報”(即沒有風險的投資回報)、“風險勞動回報”和“活勞動回報”三個部分。按照這樣一種制度安排進行財富分配,不論起初是什麼性質的企業,其結果都會發展成為我們上邊所說的勞動者聯合體。相反地,如果在社會主義國家的國有企業中仍然遵循“資本得到利潤和勞動得到工資”的分配模式的話,那麼就談不上社會主義的分配方式。這也是重建個人所有制的真實含義。解決了剝削問題的股份制企業就是勞動者聯合體。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說的“勞動券”就是一種股權,它是一種財產權。現在我國有些農村正在搞農民專業股份合作社,每個加入的農民都是自由的,我認為這就是最簡單的一種勞動者聯合體。

【1】 【2】 【3】 【4】 【5】 【6】 【7】 【8】 【9】 【10】 

   
 

(責編:高巍)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