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文章選登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自覺:關鍵是要有"中國氣派" (7)
2011年05月13日13:52 來源:北京日報
判斷文化優劣的標准要科學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助理、哲學院院長、教授 郝立新
任何一個時代的文化及其建設,都包含著現代元素和傳統元素。在現實中,如果不顧及到現代性和傳統性之間在價值取向或價值目標上的一致性和殊異性,那麼,在文化選擇上就會出現兩種極端或偏差。例如,忽略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二者之間的殊異性,特別是忽略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之間的制度性基礎和不同的時代內容,夸大傳統文化的社會適用性,試圖用傳統文化來取代包括當代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以儒學或其他傳統思想文化來作為構建當代中國社會的思想基礎和精神家園的根基。又例如,夸大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之間的差異或斷裂,完全拒斥傳統文化,對傳統文化中具有恆久、普遍價值的因素視而不見,使得思想基礎和精神家園的構建失去歷史的延續性和傳統文化的魅力。
文化是在現代性與傳統性的矛盾中產生和發展的。現代與傳統的矛盾的表現是復雜多樣的,容易給人們的認識帶來困難,甚至會導致一些認識上的誤區,從而會影響人們對文化建構的理解和實踐。現代性與傳統性在時空上的先后往往給人以錯覺,仿佛現代文化代表著先進,傳統文化則代表著落后。其實不然。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不是抽象的,而是有具體的社會內涵和價值取向。不能斷言凡是傳統的都是好的或者都是壞的﹔同樣,也不能斷言凡是現代的都是好的或者都是壞的。傳統文化並不都是死文化。現代文化並非都是先進文化。判斷一種文化的優劣必須依據它的社會內涵和社會功能。我們大體可以通過一定社會制度對文化的制約和影響來從總體上評價一種文化是否先進(如封建文化、殖民地文化),但這並不能代替對特定文化的具體分析。因為這些文化的具體因素中還存在著一些積極和消極並存的情況,不能一概而論。
中國傳統文化內容豐富,源遠流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對傳統文化的繼承,不能僅僅局限於傳統文化的某個階段。有一種理解,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就是中國古代的文化。這是不全面的。傳統文化是一個歷史范疇,它是相對於當下現實的文化而言的。我們理解的傳統文化,除了光輝燦爛的中國古代文化之外,還應包括“五四運動”以來中國革命傳統文化,以及新中國成立后的革命和建設時期的文化。文化建設不能割斷歷史。這些時期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構筑今天的思想基礎和精神家園的寶貴經驗和財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是繼承與超越、連續性與飛躍性相統一的過程。在文化建設過程中,需要我們正確把握和認真處理現代性和傳統性的關系,真正做到弘揚優秀傳統,吸納現代文明,彰顯時代精神,從而進一步筑牢我們的思想基礎,培育我們的精神家園。
【1】 【2】 【3】 【4】 【5】 【6】 【7】
(責編:高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