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文章選登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自覺:關鍵是要有"中國氣派" (5)
2011年05月13日13:52 來源:北京日報

中國化關鍵是要有“中國氣派”
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 石仲泉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從根本上說是民族化。民族的歷史和民族的現狀、民族的形式和民族的內容是很難割裂的,不認真地研究民族的現實斗爭內容,也很難創造一種善於融入和普及馬克思主義道理的民族歷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既需要研究這兩個方面,更需要將這兩個方面結合好。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不僅強調研究中國的現實斗爭內容,還強調學習和研究中華民族的歷史特別是中國近百年的歷史,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從而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中國作風、中國氣派的第一個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毛澤東思想。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是毛澤東思想的一個重要淵源,而且使毛澤東思想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形式。這個民族形式不是“克隆”傳統文化,而是通過批判地繼承而獲得。
“我們學習馬列主義不是為著好看,也不是因為它有什麼神秘,好像道士們到茅山學了法就可以降妖捉怪一般。”“直到現在,似乎還有不少的人,把馬列主義看作現成的靈丹聖藥,隻要得了它,就可以毫不費氣力地包醫百病。這是一種幼稚的蒙昧,我們對這些人還應該作啟蒙運動。那些將馬列主義當宗教教條看待的人,就是這種蒙昧無知的人。”(《毛澤東選集》,1948年東北書店版,第935、947頁。)這些生動的比喻,將兩種馬克思主義觀的對立情況活靈活現地呈現在廣大讀者面前。什麼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這提供了一個鮮活的范例。
【1】 【2】 【3】 【4】 【5】 【6】 【7】
(責編:高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