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文章選登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自覺:關鍵是要有"中國氣派"

  2011年05月13日13:52  來源:北京日報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自覺:關鍵是要有"中國氣派"

  

編者按:


  9月14日,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北京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聯合舉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論壇·2010”,首都理論界多位專家學者圍繞“共同思想基礎與共有精神家園”這一主題,深入研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華文化的關系。著名專家學者黃枬森、陳先達、石仲泉等出席論壇,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傅華在論壇上致辭。論壇由市社科聯黨組書記、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史秋秋主持。論壇上,專家學者們從文化視角審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華文化的關系這一核心主題進行了深入研討,從不同角度交流了各自的研究成果。與會專家認為,從文化層面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鞏固共同思想基礎,建設共有精神家園

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 傅 華



  共同思想基礎,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共同團結奮斗的精神支柱和思想保証。當前,鞏固這個共同思想基礎,就是要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特別是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當前我國思想文化建設的兩個重大課題,是有機統一的。

  第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構建共有精神家園,必須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馬克思主義是人類思想史上最偉大的成果,它以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揭示了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的最一般發展規律,也為先進文化建設指明了方向。隻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才能科學把握中華文化的本質特征、內在價值和發展規律,解決中華文化在傳承、創新和變革中遇到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真正地實現中華文化的自覺、自信和自強。

  第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鞏固共同奮斗的思想基礎,必須大力繼承和弘揚中華文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既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也是與中華文化交匯融合的過程。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例如,“和而不同”蘊含著兼容並存、相反相成、多樣統一的哲學理念,不僅為中華民族各文化的融合、共處奠定基礎,而且也必然成為世界文化多樣共存的深刻理由。“仁者愛人”以血緣關系、家庭倫理為基礎而又推己及彼、博愛兼濟,不僅為中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張目,而且為全球認同的構建提供了最為適宜的情感哲學和道德理想。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僅要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指導中國具體實踐,不僅要讓馬克思主義在中華大地上說“中國話”,而且要善於以中華文化為背景、支撐和條件,充分發揮中華文化的獨特優勢,從中汲取養分,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

  第三,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本身也必將成為中華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執政黨文化和優秀的民族國家文化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黨通過理想信念以及價值觀、世界觀、方法論的塑造和傳播,使自己的執政理念成為全黨和全民族共同奮斗的思想基礎﹔如果這一基礎能夠形成傳統並得以傳承,那麼,它便自然地成為民族文化的嶄新內涵。事實上,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形成的中國革命文化,已經深深地融入國民心理,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內在構成。從這個意義上講,共同思想基礎也是共同精神家園。

  總之,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既是重大的理論命題,也是重大的實踐課題。

【1】 【2】 【3】 【4】 【5】 【6】 【7】 

 

(責編:高巍)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