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重視主體需求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和社科普及是科學理論與廣大人民群眾的結合過程,是理論內化為人民群眾的思想觀念並用以指導其實踐的過程。人民群眾是價值主體,是認識和實踐的主體。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和社科普及必須充分考慮到主體的需求。把人民群眾的主體需求作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和社科普及過程中,實現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著力點和努力方向。
應該指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我們黨堅持馬克思主義,立足於新的實踐和發展,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的產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本身就反映了當代中國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在宣傳普及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過程中,需要普及者深入挖掘和充分闡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所內在包含的對人民群眾主體需求的關注,進一步實現科學理論與廣大人民群眾多樣化具體需求的對接,實現理論認識規律、指導實踐、把握現實、解疑釋惑、統一思想等多重作用和意義。同樣,其他各種門類的社會科學,都是對人的思維、人類社會各個領域規律的探索和回答,社科普及要結合廣大人民群眾各種各樣的具體需求和生活、工作、學習實際,開展普及活動。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和社科普及所面對的“大眾”、人民群眾,是個在文化程度、知識結構、職業特點、生活狀況、年齡、興趣等等方面有著多樣差異的群體。不同的人群對理論的期待、理解、需求等等也是有著很大差異的。加之我國正處於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大變革大變化時期,希望不費力氣,僅僅從普及者主觀好惡和習慣做法出發,而不認真研究民眾的多樣、復雜的需求,去進行宣傳普及傳播,其效果肯定是要大打折扣的。這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和社科普及提出了艱巨的課題,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在大眾化和普及活動中,應該對“大眾”進行群體、層次等劃分,區別不同的對象,提供適合不同對象群體需求的、多種類的普及化、大眾化內容。要善於把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和社會科學基本理論、觀點和立場、方法,與群眾身邊的各種實際相結合,普及到廣大群眾中,使大眾掌握這些分析和認識問題、指導工作和生活實踐的科學知識及理論。從而,實現抽象理論與具體現實的鏈接,實現科學理論為人民大眾的認識和實踐服務的目的。
重視主體需求的理念,強調要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需要,從人民群眾主體需要出發,根據主體需要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內容和形式以及社科普及的內容和形式進行深入思考,採取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普及人民群眾急需的理論知識,回答人民群眾關切的現實生活和工作中的問題。而不能僅從普及者的主觀希望出發,去裁定普及的內容和形式、方法和途徑。要正確處理好普及者與被普及者的關系,尊重被普及者。在普及內容和方式上,從人民群眾的需求出發,把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和社科普及的根深植於人民群眾的思想、工作、生活之中。不能把人民群眾當做被動的接受者。而是把人民群眾視為積極的科學理論接受者、真正的科學理論踐行者。我們的宣傳、普及工作是增強人民群眾主體能力的輔助,而其主體能力的真正獲得,是需要主體本身的內化而實現的。理論要變成物質力量,最終依賴於人民群眾自己把理論轉化為行動的先導、力量的源泉,而不是外加的、強求的。我們的大眾化和社科普及工作起到的是一種橋梁和中介作用,而包辦不了,更無法代替。最好的選擇,就是發揮好這種橋梁和中介作用,而這離不開努力使比較抽象、宏觀的理論進一步與人民群眾的具體需求、日常工作生活緊密結合,有助於人民群眾理解、接受、掌握。
![]() | ![]() |
(責編:高巍)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