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學壇新論

文化復興的歷史方位 (5)

杜飛進 溫紅彥 李舫 張賀 楊雪梅  2011年10月14日08:1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文化體制改革仍然面臨攻堅戰

  改革的深入推進,要求我們積極關注新情況,勇於破解新難題,不斷開辟新途徑

  驀然回首,我國文化體制改革已進入加快推進的攻堅期。

  按照中央部署,2012年底之前,文化體制改革的各項工作要基本完成。屈指數來,已僅僅剩下不足400個日子,我們必須以更加自覺、更加主動的姿態投身於這場偉大的改革,積極關注新情況,勇於破解新難題,不斷開辟新途徑。

  思想觀念還需要進一步解放。變革蘊含陌生,陌生產生刺激,刺激有助於擊穿麻木、打開思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必須進一步激活人們的思想,使改革的思維更活躍、探索的氛圍更濃厚、創新的動力更強勁。毫無疑問,我國是個文化大國,五千年的文化積澱讓我們底蘊深厚,但又遠不是個文化強國。這就要求我們以更廣闊的國際視野和更加強烈的改革意識,努力改變我們以往形成的思維定勢,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不斷提高文化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增強中華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更好地維護我國的文化安全。

  體制機制弊端還需要進一步革除。文化市場條塊分割、區域壁壘和行政干預的問題雖然已有所改觀,但仍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扭轉。原有行政主導的文化管理體制並未徹底改變,文化管理權限分散的問題並未根本解決,進而由此造成的資源浪費和多頭管理問題正在成為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的重要制約。

  事業和產業的關系還需要進一步理順。這一點集中體現在傳媒領域。雖然大部分傳媒企業都已將編輯業務和經營業務分開,有的還將經營性資產剝離組建文化企業,甚至上市融資,但在實際運營中,“事業體制、產業化運營”的二元體制結構缺乏法律依據,在財務管理和融資上存在諸多障礙,也不利於真正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要使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實現協調發展,就必須根據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不同特點,提出不同要求,制定不同政策。

  文化創新能力還需要進一步增強。雖然近年來我國文化企業的實力顯著增強,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差距仍然巨大,突出地體現在文化創新能力的薄弱上。我國有雜技專業團體100多個,但演出收入低、國際知名度不高。加拿大太陽馬戲團一年的演出收入比我國全部海外商業演出的年收入還多。我國的電影、電視劇、圖書、報刊等的總量在全世界位居前列,但由於缺乏創新很難產生全球影響力。因此,增強文化創新能力,必須充分尊重基層和群眾的首創精神,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鼓勵各種形式的探索和試驗。

  改革難點還需要進一步突破。隨著出版、發行、影視制作等領域轉企改制任務的基本完成,國有文藝院團和非時政類報刊社轉企改制工作提到重要議事日程。國有文藝院團和非時政類報刊社有其特殊性,是文化體制改革的兩個難點,因而需要全力攻堅。推動國有文藝院團轉企改制,絕不是財政“養不養得起”的問題,而是要通過改革,把演藝業發展的主體培育好、結構調整好、環境營造好、體制機制建設好。非時政類報刊也是重要的輿論陣地。著眼於做大做強主流媒體,應率先推進中央各部門各單位和省級、副省級、省會城市黨委機關報刊所屬的非時政類報刊轉企改制,同時“關停並轉”一批不符合資質或嚴重虧損的報刊,切實解決報刊業長期存在的“小散濫”問題。

  投入保障機制還需要進一步健全。堅持政府主導,逐步建立健全同財力相匹配、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相適應的政府投入保障機制。把財政投入更多地向農村基層傾斜,向革命老區、邊疆民族地區傾斜。同時改進財政投入方式,採取基金、項目補貼、定向資助、貸款貼息等多種方式,建立財政投入績效評價機制。拓寬投入渠道,積極引導社會資金以多種方式投入文化建設。

  文化產業的轉型升級還需要進一步加快。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深刻改變了文化的傳播方式,表現形式、消費模式的變化催生了新的文化業態。我們應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改造傳統產業,加快發展文化創意、動漫游戲、數字出版、網絡視聽傳輸等新興文化產業,不斷提升新興文化業態在文化產業中的比重。同時,還要注重通過硬品牌來打造軟實力,多出品牌企業,多出文化精品,真正從上游入手發展壯大我國的文化產業。

【1】 【2】 【3】 【4】 【5】 【6】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