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文化自覺才能解放文化生產力
一個發展中大國要掌握自己的前途命運,就必須有符合時代要求的科學的文化發展觀
文化體制改革的過程,不僅僅是生機勃發的文化產業和一大批活力四射的文化企業形成和發展的過程,更是我們黨對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是為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奠定堅實思想基礎的過程。
全面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科學判斷國際國內形勢,全面把握當今世界文化發展趨勢,深刻分析我國基本國情和戰略任務的基礎上,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當我們回過頭來審視文化體制改革啟動的時機和節奏時,不能不嘆服這高屋建瓴、大膽縝密的頂層設計。
英國BBC曾經評論說,“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領導人也正將注意力轉向國家的文化影響力。”
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要掌握自己的前途命運,就必須有自己的文化設計,有符合時代要求的科學的文化發展觀。如果說,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與《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回答的是文化如何為人民服務的問題,建設的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那麼,這次文化體制改革,不僅要回答在新的歷史時期文化發展為了誰、依靠誰的問題,還要回答如何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文化問題。
從理論層面看,文化體制改革的價值是實踐、豐富、深化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理論體系,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文化觀,深化了人們對於文化生產力的認識﹔從實踐層面看,它解放和發展了文化生產力,創造和培育了良好的文化發展體制機制,理順了政府與文化企事業單位的關系,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今天,我們總結文化體制改革的認識和經驗,是為了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鼓起遠航中可以憑借的風帆。
文化體制改革為什麼能形成廣泛的思想基礎?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精神導向。沒有文化自覺、文化自信以及由此而來的文化自強,就談不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如果說,黨的十六大吹響文化體制改革的進軍號時,人們對於改革的必要性還認識不足的話,那麼,黨的十七大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確立“四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時,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文化建設新高潮,則已經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
文化體制改革為什麼能夠順利推進?改革能否順利,關鍵是改革是否尊重和順應規律。實踐証明,經營性文化產業隻有進入市場,文化產業從業人員的積極性才能更高,主流的聲音才能傳播得更遠。這既是文化發展的規律,也是文化體制改革的規律。因為把文化推向市場,就是把創造的權利、評價的權利、選擇的權利交給了群眾,就是讓實踐的檢驗、群眾的檢驗成為衡量文化發展的標准,從而文化才能在接受市場的評價中不斷校准自己的方向。事實上,那些關注現實、藝術精湛、思想深刻、制作精良的文化產品往往都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近年來《亮劍》、《任長霞》、《恰同學少年》、《士兵突擊》、《金婚》、《闖關東》等一大批優秀電視劇,其收視率節節攀高就說明:佔領市場就是佔領意識形態陣地﹔市場份額越大,服務的群眾就越多,正確導向就越能落到實處。
改革能否順利,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改革對象是否理解和支持。文化體制改革之所以能夠保持波瀾不驚、順利推進的良好態勢,就是因為在改革中堅持把以人為本的理念落到實處。隻有依靠群眾、為了群眾,改革才能贏得群眾的理解和支持。8年來的文化體制改革實踐,可以說也是我們黨的群眾路線的生動實踐,它表明群眾路線的法寶對於我們黨來說永遠不會過時。
文化體制改革為什麼能有一個優化的路徑?善於總結經驗,是我們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形成的一種科學有效的領導方法。正是因為有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體制改革和其他領域改革的經驗教訓作參照,我們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日漸清晰。
自十六大以來,文化體制改革就設計了一個比較完備的發展思路: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一手努力構建覆蓋城鄉、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手壯大文化產業、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市場﹔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其中,“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文化建設認識上的一個重大突破、文化發展實踐上的一個重大創新。
正是由於有了這種“兩分法”的思路,改革的路徑也就變得明晰起來。就宏觀而言,文化體制改革的目標是理順政府與文化企事業單位的關系,建立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企事業單位依法運營的體制。就微觀而言,文化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增強文化企事業單位的內在活力,公益性的文化事業單位實行事業體制,享受政策扶持,以增加投入、轉換機制、增強活力、改善服務為重點﹔經營性的文化產業實行企業體制,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
文化產業為什麼能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在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作用愈加凸顯。因此,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在黨的十七大提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大命題后,又明確提出了“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戰略思路,將發展文化產業作為一項戰略任務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這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覺,標志著我們黨對文化的認識進入了一個新境界。
正是在上述思想的指導下,我們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挑戰面前搶抓機遇,加大國家層面對文化的政策支持,最大限度地發揮了產業政策的導向作用,使文化產業對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貢獻率不斷提升。
![]() | ![]() |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