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學壇新論

文化復興的歷史方位 (2)

杜飛進 溫紅彥 李舫 張賀 楊雪梅  2011年10月14日08:1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改革,不啻一場深刻的革命

  一切妨礙發展的思想觀念都要堅決沖破,一切束縛發展的做法和規定都要堅決改變,一切影響發展的體制弊端都要堅決革除

  改革的難度可想而知。

  盤點一下中國文化的家底,幾乎令人望而卻步:10000多家報刊,近10000家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美術館,570多家出版社,3000多個發行企業,2300多家文藝院團,近1000家影視公司……地域不同、行業不同、性質不同,可謂千頭萬緒,錯綜復雜。這樣一場涉及面極其廣泛的改革,如何平穩有序地推進,著實考驗著各級黨委政府的智慧。文化本身的復雜性、不斷變化的國內外環境,使體制改革的過程注定充滿艱辛。它所涉及的內容枝枝蔓蔓,需要調整的關系層層疊疊,從宏觀設計到微觀操作,中間隔著千山萬水。

  改革的困惑同樣來自內部。文化體制改革是“一把手工程”,但哪一個政府職能部門不想花最少的成本實現最大的效益?改革的成本由誰來買單?原本就窮得叮當響的文化廳局,不改革好歹還有幾個院團可以管,現在一改革似乎什麼資源都沒有了。

  改革之初也曾顧慮重重。先改的單位小心試探,后改的單位觀望不前﹔條件好的地區想“腳踩兩隻船”,既保留事業單位身份,又享有企業的收益﹔條件不好的地區則想慢半拍、等等看。

  經過最初兩年的試點和探索,文化體制改革的思路終於明確:科學區分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簡單的一句話,撥雲見日,使改革的目標和路徑變得清晰起來。

  改革之難,其難在人。如同當年經濟體制改革打破鐵飯碗一樣,這也涉及數以萬計人員的身份轉換——以什麼樣的身份退休直接決定了退休后每個月拿多少錢。而且舊廟拆了,新的廟又沒有建立起來,讓隻會念經的和尚做什麼?誰能把人的后顧之憂解決好,誰的改革才能成功﹔誰願意支付改革的成本,誰才能獲得生產力的解放。

  一場不可逆的改革發動起來了。在文化體制改革的幾個關口上,黨中央召開的重要會議,作出的重要部署,成為改革的強大推力。從2003年開展試點,到2005年點面結合,再到2009年全面展開,文化體制改革如關山飛度,一刻沒有停歇。一年一次的經驗總結會,半年一次的考察學習,一個月一次的進度匯報,使改革既有明確的任務書,精細的路線圖,又有具體的時間表,要求2012年上半年,所有國有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基本完成轉制任務,基本完成一批國有骨干文化企業建設任務,基本完成有線電視網絡整合任務,基本完成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任務。這四個“基本”,其實都是硬任務。中央甚至建立了退出機制,明確規定,對不具備市場准入條件的出版社,允許其在做好資產財務清算和人員安置的前提下停辦﹔地方所屬電影制片廠在2009年底前尚未完成轉制任務的,將視為自動退出﹔非時政類報刊不符合改革要求、不具備市場生存條件的也要退出。

  “一切妨礙發展的思想觀念都要堅決沖破,一切束縛發展的做法和規定都要堅決改變,一切影響發展的體制弊端都要堅決革除。”中共中央、國務院2005年底出台的《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充分彰顯了中央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的決心和信心。

  2009年8月,在南京召開的全國文化體制改革經驗交流會,標志著改革的全面展開,出版、發行、電影、文化市場管理等領域的改革,進入決定性階段。國務院隨后出台的《文化產業振興規劃》,首次將發展文化產業上升到國家戰略。

  擔心,在政策支持面前消融﹔共識,在不斷探索中達成:改革不是“甩包袱”,不是“養不起”,不會“一轉就死”,也不會使傳統文化消亡。目前,已完成轉企改制的國有院團出人出戲出效益,生存狀況遠好於改革前。迅猛發展的數字技術,也將人類社會流傳下來的文化成果“上載”,並制成數字文化消費品。

  文化資源轉變為經濟優勢,精神文化轉化成物質財富,這是歷史性的進步。

【1】 【2】 【3】 【4】 【5】 【6】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