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學壇新論

文化復興的歷史方位 (3)

杜飛進 溫紅彥 李舫 張賀 楊雪梅  2011年10月14日08:1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中國文化,迎來黃金發展期

  誰早進行改革誰就早發展,誰先進入市場誰就先受益

  哪裡有改革哪裡就有新氣象,哪裡有改革哪裡就有新局面。

  文化戰線的廣大干部群眾緊扣重塑市場主體、完善市場體系、改善宏觀管理、轉變政府職能這四個關鍵環節全面推進改革,不斷取得新成效。

  轉企改制,重塑市場主體的關鍵所在。不下決心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硬殼砸掉,就無法培育出真正的市場主體。

  作為北京市文化體制改革的試點單位,2004年1月,北京兒藝完成股份制改造,從原來的事業單位徹底轉為公司法人,實現了驚人的飛躍:演出場次增長了7倍,總收入增長了100倍。

  截至2011年6月底,中央各部門各單位出版社體制改革任務如期完成,全國出版發行、電影電視劇制作等領域基本完成全行業轉制,國有文藝院團完成轉制590家,非時政類報刊完成轉制595家,22個省區市實現省內廣電傳輸網絡整合。全國共注銷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4000多家,核銷事業編制18萬個以上。隨著大批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完成企業工商注冊登記,曾經靠吃“皇糧”生存的事業單位開始面向市場,“事業人”變成了“企業人”。

  這些驚人的變化証明:文化單位蘊藏的潛力是巨大的,文化市場開發的前景是廣闊的,誰早進行改革誰就早發展,誰先進入市場誰就先受益。

  創新機制,公共文化服務質量大大提升。長期以來,我國公共文化服務的“公共性”沒能得到充分體現。因此,建立健全遍布城鄉、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就成了文化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

  上海浦東新區通過“競標+配送”的方式,把對文化產品的選擇權由政府交給基層、交給受眾,變傳統的“上面送什麼,下面看什麼”為如今的“下面要什麼,上面給什麼”。自2003年文化體制改革正式啟動以來,各級政府對文化基礎設施的投入超過了過去幾十年的總和。尤其是“十一五”以來,我國文化事業費年均增速達到18%以上。政府實施的五大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廣播電視村村通、鄉鎮和社區綜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建設等,極大地緩解了基層群眾看書難、看戲難、看電影難、文化活動少的狀況。

  調整結構,文化產業規模迅速擴張。各地通過推動文化企業以資本為紐帶兼並重組、整合資源,使文化產業的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明顯提高,涌現出一批大型文化企業。

  2008年3月24日,江西出版集團與中國宋慶齡基金會聯合重組的中國和平出版社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為國內出版業首次跨地區重組的企業。江蘇鳳凰出版傳媒集團公司整合省內發行網絡,控股海南發行集團公司,成為出版業首家超百億元企業。

  目前全國已有20多個省市區提出建設“文化大省”、“文化強省”的目標,紛紛把文化產業作為支柱產業來發展。2010年,北京、上海、廣東、江蘇、湖南、雲南等省市文化產業,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都超過5%,有的甚至達到7%。

  如果8年前,我們講文化產業是新的經濟增長點,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別人會說這話太不靠譜,但是今天這句話已經上升為我國的一項大政策。

  轉變職能,加強和改進文化管理。通過大力推進政企分開、政事分開和管辦分離,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正在由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由主要管理直屬單位向社會管理轉變。

  山東省臨沂市率先探索出“三局合一、聯合執法”的“臨沂模式”。以“臨沂模式”為藍本,全省各地市加快整合文化行政管理機構,組建了文化廣播電視新聞出版局,同時整合文化市場執法職能和執法隊伍,組建起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局。這一改革舉措,真正實現了文化審批權、執法權之間的分離。

  “走出去”,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隨著對外文化交流渠道的不斷拓寬,我國對外文化貿易幾乎涵蓋了所有的藝術門類,取得了長足進步,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外向型文化企業脫穎而出。在海外設立中國文化中心是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戰略選擇,目前也進入快速發展的新時期,已與148個國家簽訂政府間文化合作協定和年度文化交流執行計劃,建成海外中國文化中心9個。

  8年的奮斗,8年的探索,充分証明文化體制改革的決策部署,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新要求,人民群眾的新期待,文化建設的內在規律和發展趨勢,是對文化復興歷史方位的准確把握。

  今天,中國文化迎來了難得的黃金發展期,一個管理科學、市場規范、創作繁榮、消費旺盛的文化中國正崛起於世界的東方。

【1】 【2】 【3】 【4】 【5】 【6】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