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文章選登

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 (3)

  2011年05月13日14:56  來源:雲南日報

  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在汲取上述全球生態理論研究成果的過程中,不斷豐富和發展。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共產黨第二、三代中央領導集體認真審視社會主義建設中的生態環境問題,吸收全球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新理念、新經驗,逐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戰略、方針和政策,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

  1989年,鄧小平根據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同資源、環境、人口等方面構成的矛盾,提出社會主義的發展必須“能夠持續、有后勁”。(《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312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在這一思想指導下,我國政府簽署了兩個環境問題國際公約﹔在世界上率先制定國家級的《二十一世紀議程》。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高度重視解決我國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江澤民在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上首次提出:“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把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個重大戰略”。 (《江澤民文選》第一卷,第463頁,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一次把可持續發展確定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隨后,他又對可持續發展作出科學界定,指出:“可持續發展,就是既要考慮當前發展的需要,又要考慮未來發展的需要,不要以犧牲后代人的利益為代價來滿足當代人的利益。” (《江澤民文選》第一卷,第518頁,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黨的十五大第一次把可持續發展寫入政治報告。隨著新世紀的到來,我們黨從生產力理論和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高度,進一步提升對生態文明理論的認識,多次強調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和生態良好”為目標的“文明發展道路”。這一“文明發展道路”,寫入黨的十六大報告,並確定為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目標之一。

  黨的十七大報告科學總結當代世界發展和我國改革開放的新經驗,站在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高度,首次鮮明地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新概念和新戰略,第一次把建設生態文明作為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相並行的五大目標之一加以科學闡發。十七大報告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第20頁,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同時,再次提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歷史任務。我們黨關於建設生態文明新概念和新戰略的提出,把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與實踐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由早期形態發展進入到一個相對成熟的時期。

  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創新性發展和相對成熟的主要標志是:第一,它第一次創造性地提出“生態文明”的新的理論范疇,並將其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系統,使馬克思主義關於人與自然與社會的關系有了更為集中的新的理論表達,極大地豐富、完善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第二,它影響和改變了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發展領域結構、建設領域結構和文明領域結構。首先改變了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發展領域結構,即由原來的經濟、政治、文化三個領域結構,發展為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在內的五個領域結構﹔同時改變了傳統的社會主義建設結構,即由原來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種建設結構,發展為包括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建設在內的五種建設結構﹔並且改變了傳統的文明結構,即由原來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個結構,發展為包括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在內的五個文明結構。第三,它在戰略和實踐層面上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和社會主義國家的建設指導方針,使這一理論更具有直接實踐的性質,並將長久地影響中國和全球生態環境的狀況及其發展前景。總之,把生態文明作為科學社會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范疇,具有極大的理論和實踐價值。它的提出,實現了當代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發展中的一個重大突破。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對社會主義、對人類發展事業作出的又一重要貢獻。

【1】 【2】 【3】 【4】 

   
 

(責編:高巍)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