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內容,是科學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新性內容。怎樣正確界定生態文明,科學把握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的基本觀點、發展過程及其表現形態,自覺堅持和發展這一理論,用它指導我國和雲南經濟社會發展,是理論界需要認真研究和闡發的重大問題。
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的早期形態
生態文明是指人們正確認識和處理人類社會與自然生態環境系統相互關系的理念、態度及生存和發展方式。它是當代條件下對應於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的新的又一重要發展領域、建設領域和文明領域。從廣義上說,它亦是對應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並以其為實踐基礎的時代揚棄的產物,是人類社會在新世紀自覺追求和正在建立的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新的文明形態。
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科學揭示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及其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決定作用,是指導我們建設生態文明的強大思想武器。這一理論的早期形態,至少包括以下相互聯系的四個方面:
第一,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自然界的產物,是自然界的組成部分。自然是人生存發展的前提條件,人必須以自然為其生命、生存和發展的源泉。沒有自然界就沒有人,毀壞自然就是毀壞人類自身。
第二,馬克思、恩格斯把人對自然的關系納入歷史范疇,看作是社會歷史的現實基礎。馬克思說:“歷史的每一階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質結果,一定的生產力總和,人對自然以及個人之間歷史地形成的關系”。但“迄今為止的一切歷史觀不是完全忽視了歷史的這一現實基礎,就是把它僅僅看成與歷史過程沒有任何聯系的附帶因素。”“這樣,就把人對自然界的關系從歷史中排除出去了,因而造成了自然界和歷史之間的對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第92∼93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馬克思、恩格斯把自然界同社會發展歷史過程連接起來,認為人對自然的關系影響乃至決定著社會歷史的進程。歷史唯物主義是社會歷史觀與自然歷史觀的統一。人與自然的歷史,是社會歷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社會歷史進步的前提條件。社會歷史的前進和發展,有賴於、甚至取決於正確的人與自然關系的形成,這一關系形成愈是自覺、維持愈持久,社會就愈是向前。
第三,同這一歷史觀相聯系,馬克思、恩格斯十分強調,社會實踐是人與自然聯系的中介,是人與自然關系的實現形式。在實踐活動中,人對自然的關系並不是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人不能一味地向自然索取。正如馬克思所說:“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中介、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第207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而且“人在生產中隻能像自然本身那樣發揮作用,就是說,隻能改變物質的形式。”(《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第56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在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過程中,人不能讓自然無條件地服從,而隻能根據人和自然都必須遵循的規律來“中介、調整和控制”這個物質變換過程。社會實踐及其生產勞動,既是人與自然關系實現的紐帶和橋梁,又受到“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規律即自然規律的制約。任何時候人都不改變這一規律。
![]() |
(責編:高巍)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