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正是從上述意義上,馬克思、恩格斯對“統治”和“支配”自然的問題提出了最深刻的見解。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於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於和最適合於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第926∼927頁,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馬克思這裡說的“最無愧”、“最適合”的物質變換,就是一種人與自然間的和諧變換。因此,必須對“統治”自然的觀點進行重新解釋。在馬克思看來,“統治”自然的任務應當是“控制”人的欲望的非理性和破壞性,不讓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人類本身。同樣,恩格斯也對“支配”自然作出全面的解釋。他說:“動物僅僅利用外部自然界,簡單地通過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變化﹔而人則通過他所作出的改變來使自然界為自己的目的服務,來支配自然界。”恩格斯接著說:“但是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往后和再往后卻發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取消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383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也就是說,人對自然的“支配”只是意味著人類對自身與自然關系的有意識的控制,是以對自然的尊重、愛護為前提的利用,而且人對自然的改變應該控制在長期良性效應的范疇內。隻有這樣,才能消除自然對於人的“每一次勝利”的報復的可能性。全面理解馬克思、恩格斯關於“統治”、“支配”的本意,對於澄清國內外長期存在的人與自然相互關系上的思想理論混亂,具有重大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我們必須堅持馬克思、恩格斯在系統創立馬克思主義學說時所形成的上述基本觀點。這些基本觀點構成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的嚴實系統。馬克思主義連同它的生態文明理論,是指導我國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科學思想和基本原則,對保護全球生態環境系統、推進人類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具有根本的和長遠的指導作用。
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的創新性發展
在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的一百多年間,隨著世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引發了至今還在發生著的人與自然關系的空前對立和全球性大規模的生態危機。面對工業文明實踐活動條件下,人與自然的對立和世界范圍內的環境危機,人類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回歸到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關系中。正是在這一歷史的演進中,馬克思主義關於人與自然相互關系及其對經濟和社會發展決定作用的理論,顯現出普遍與長遠的意義。也正是這一理論,部分地影響到當代全球生態理論的發展及其實踐。在當代一批先進生態社會學者發表的論著如《寂靜的春天》、《增長的極限》闡明的科學認識基礎上,聯合國於1980年向世界各國提出:“必須研究自然的、社會的、生態的、經濟的以及利用自然資源過程中的基本關系,確保全球的可持續發展。”並且指出,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這些研究成果和實際步驟,是對當代全球生態理論與實踐的創造性貢獻。
![]() | ![]() |
(責編:高巍)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