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社會主義社會實踐史的規律,鄧小平借鑒國內外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根據社會主義國家具體的發展水平與條件,即社會生活的實踐基礎,並在思想方法上借助於對於相互矛盾著的事物之間互相貫通與滲透思想的深刻把握,提出社會主義國家也要“解放生產力”的問題,提出了社會主義本質理論以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提出了判斷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准,即著名的“三個有利於”的論斷等,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國這樣的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用新的思想和觀點繼承、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社會實踐史規律的理論。
五
價值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是馬克思主義最崇高的社會理想。馬克思主義的價值理論優於其他學派價值理論的原因就在於,它是直接建立於人們的實踐活動基礎之上的實踐價值理論,而非只是抽象的理論學說。以人們的實踐活動為基礎,決定了這一理論必然以實踐著的人為主體和關注的中心。勞動者階級是實踐活動的主體,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因此馬恩對他們的創造活動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馬克思從勞動創造價值的理論出發所創立的勞動價值論和剩余價值論成為實踐價值理論的基礎,以此為基點他們推導出無產階級的歷史地位,推導出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以及它被社會主義必然代替的歷史命運,進而勾畫出理想社會的遠景。實踐價值理論與馬克思主義的其他組成部分即社會生活的實踐基礎理論、實踐的世界觀與方法論、人類實踐史的規律理論緊密相連,它所要回答的主要是 “應如何”的問題。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價值理論也有一個從抽象到具體的發展過程,這一過程隻有在共產主義運動的實踐進程中,在人們對各種價值的普遍追求與實現結果的不斷比較、反思中才能逐步完成。
改革開放以來,在我國逐步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全面融入全球市場經濟體系的過程中,我國與各國之間在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接觸、交流、滲透與碰撞不斷加強,其最終表現為各種利益之間的關系,各種價值關系。就國內來講,眾所周知,計劃經濟體制下人們的利益關系簡單、單純,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利益關系日益多樣化、復雜化。各種利益之間的關系可以表現為相互依存、相互交織、相互促進、相互對立、相互沖突等多種形式。圍繞著改革開放中存在的各種價值問題,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首先從大處著眼,給出了大的思路與原則: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但最終要達到共同富裕﹔將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我們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措施的出發點和歸宿等。但更加具體、全面、深入地思考與解決一系列相關問題,則需要以改革開放實踐的深入發展,各種矛盾充分展現,並且通過矛盾的解決而取得巨大成就為前提。這一歷史任務落在了以江澤民為代表的我們黨第三代領導集體的肩上。
(一)“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價值理想的當代表達
共產黨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它的奮斗目標代表著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的價值取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三句話的內在核心雖然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都已論及過,但深入分析起來就會發現,它們之間又有著較大的區別:其一,“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在中國共產黨人認真總結領導中國人民長期進行的革命、建設和改革,以及整個共產主義運動豐富實踐經驗與教訓的基礎上的反思,因此,它內含著已被証實並將進一步被証實的現實的力量﹔其二,三句話都是以鮮明的價值追求的形式表達出來的。由於這種表達是在大量實踐基礎上的高度提煉,其更加具有直接、現實的指導意義則不言而喻﹔其三,三種價值追求的並列提出,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有機系統。它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有機統一,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發展。當它被寫入我國憲法時,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有關價值追求已成為活生生的、完全融入具體的現實生活的活動,使理想與現實有機結合起來,使黨領導的偉大事業同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緊密結合起來,標志著我們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 | ![]() |
(責編:高巍)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