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關於劃清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同封建主義、資本主義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
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意識形態等軟實力因素在國際競爭和斗爭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劃清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同封建主義、資本主義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對於我們正確認識和自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至關重要。
第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是我國思想文化領域的主旋律。在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在創新中不斷發展,黨的理論創新成果日益深入人心,人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度不斷提高,愛國主義和改革創新成為思想精神領域最強勁的主流﹔另一方面,在各種因素影響下,封建主義殘余思想意識仍廣泛存在,國外資本主義腐朽思想也乘機而入,各種思想文化相互交融、激蕩十分突出。在思想大活躍、觀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新形勢下,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具有極強的現實針對性和重大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這四個方面的基本內容,都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最本質、最重要的部分。在這個價值體系中,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是靈魂,提供的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建設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和行動指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主題,鼓舞和激勵著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精髓,深深熔鑄在我們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為民族復興提供著不竭動力﹔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基礎,為在社會生活中確定價值取向、作出道德判斷提供基本准則,發揮著引領風尚的作用。這四個方面的基本內容,相互聯系、相互貫通、有機統一,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價值體系。這個價值體系應該是相對穩定的,要長期起作用﹔又不是一成不變的,必定隨著社會主義的發展、時代的發展和人們社會實踐的發展而不斷發展。這個價值體系不應該是封閉的,而應該是開放的,必須要吸收人類創造的一切先進、有益的思想文化成果,不斷豐富和完善自己。更重要的是,這個價值體系需要在全社會宣傳推廣,為廣大社會成員所感知、所認同、所接受、所掌握,真正成為社會精神生活的主旋律,成為社會發展進步的生命線。
第二,封建主義思想文化的殘余影響仍然廣泛存在,肅清這種殘余影響仍然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鄧小平同志曾經說過,舊中國留給我們的,封建專制傳統比較多,民主法制傳統很少,解放以后,我們也沒有自覺地、系統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權利的各項制度,法制很不完備,也很不受重視。他深刻指出,黨和國家領導制度、干部制度中存在的官僚主義現象、權力過分集中的現象、家長制現象、干部領導職務終身制現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權現象,多少都帶有封建主義色彩。他指出,封建主義殘余影響還表現在社會關系中殘存的宗法觀念、等級觀念,上下級關系和干群關系中在身份上的某些不平等現象,公民權利義務觀念薄弱,經濟領域的官商作風、本位主義,文化領域的專制主義作風,對科學教育的不重視,對外關系中的閉關鎖國、夜郎自大,等等。他強調,對待繼續肅清思想政治方面封建主義殘余影響的任務,要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首先,要劃清社會主義同封建主義的界限,決不允許借反封建主義之名來反社會主義,也決不允許用假社會主義來搞封建主義﹔其次,也要劃清文化遺產中民主性精華同封建性糟粕的界限﹔還要劃清封建主義遺毒同我們工作中由於缺乏經驗而產生的某些不科學的辦法、不健全的制度的界限。鄧小平同志的這些分析和論述,對於我們今天劃清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同封建主義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仍然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封建主義思想文化殘余受到進一步的滌蕩。特別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從政府施政到百姓生活,到處都在講以人為本,都在講尊重人民主體地位、保障人民各項權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都在講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種“以人為本、人民至上”的理念,是反對封建主義思想文化最重要的思想武器,也是指引中國社會未來發展進步的重要戰略思想,其意義是極其重大而深遠的。
第三,世界范圍內圍繞發展模式和價值觀的斗爭日益凸顯,資本主義思想文化的影響正日益成為我們面對的主要挑戰。資產階級在反對封建等級制度的斗爭中,提出了自由、平等、民主、人權等口號,以此為思想武器贏得了人民的支持並取得勝利,推動了社會的進步。但是,隨著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發展,資本主義社會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以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為實質內容的核心價值觀。在西方社會現實中,金錢、財富決定一切,決定你的自由度,決定你在民主游戲中地位,決定你享有的人權水平﹔如果沒有金錢至上的價值觀,沒有對享樂、消費的無限貪欲,沒有在財富欲望驅動下的“個人奮斗”,資本主義就不可能得到發展。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資本主義社會金錢至上的本質,曾經給予大量深刻的揭露和批判。這場發端於美國的國際金融危機,再次暴露了那些作為資本人格化的華爾街精英們追逐金錢、貪婪無度的本性。無數的事實表明:西方公開標榜的自由、民主、人權,早已不再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核心價值,而只是美妙動人的廣告語和貼在門上的標簽。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才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精神內核,而資本主義制度下的自由、民主、人權不過是包裹在這種內核外面,並為其提供條件和保障的抽象話語、法律條文。
冷戰結束以后,西方發達國家一直利用其經濟科技強勢地位,對發展中國家進行思想文化滲透,推銷西方價值觀念和制度模式,企圖建立西方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一統天下的國際格局。但是,接受西方價值觀念和社會制度的一些發展中國家政局動蕩、經濟蕭條的事實,使西方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廣遭詬病。特別是這場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進一步引發了國際上對西方制度模式的反思。但是,由於西方壟斷國際輿論話語權,長期宣傳西方意識形態,使國際社會形成頑固的意識形態偏見。在我國社會全方位對外開放和西方主導國際輿論的情況下,西方資本主義思想文化對國內的影響正日趨擴大。
我們同各種敵對勢力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本質上是社會主義價值體系同資本主義價值體系的較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精神之魂。隻有努力構建具有廣泛感召力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用以引領和整合多樣化的思想觀念和社會思潮,才能在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的基礎上保持全社會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規范,形成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打牢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使13億人民團結起來,萬眾一心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 |
(責編:高巍)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