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之年主持《儒藏》重大工程
“湯先生還是一名活躍的學術活動家、大型中國文化學術工程的組織者。他在上世紀80年代創辦的‘中國文化書院’,掀起了一輪傳統文化熱潮。從上世紀末的‘傳統文化熱’,到如今的‘國學熱’,中國傳統文化經過近百年的沉寂,在順利回應了西方文化的挑戰之后,重新走上了復興之路。近年來湯先生又組織主持教育部重大學術項目《儒藏》工程。這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盛世工程。”湯一介的學生、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張廣保評價說。
1984年,中國文化書院成立,這在當時是國內第一家民間學術團體。初建時,得到馮友蘭、張岱年、朱伯崑等先生的大力支持。“當時我剛從美國開會回來,大家希望我來做院長。我的想法是如果建立這樣一個學術團體,一定要像蔡元培先生一樣,‘兼容並包’。所以我聯系的學者是各種各樣的,有梁漱溟、馮友蘭先生,也有李澤厚、龐朴,還有‘全盤反傳統’的,如包遵信等。我覺得學術是天下之公器,隻有兼容並包,才能夠有很自由的討論環境,也才能夠真正推動中國學術的發展。”
“對學術研究來說,‘自由地思想’是非常重要的。‘自由’是一種最寶貴的創造力。”湯一介說。
2002年10月,湯一介向北大校領導提出編纂《儒藏》的構想,2003年教育部批准立項,北京大學整合文科院系的力量並聯合有關高等院校和學術機構,正式啟動了《儒藏》工程,這是教育部迄今為止最為重大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攻關項目。湯一介介紹說,歷史上有《佛藏》、《道藏》,就是沒有儒藏。中國的《佛藏》從宋朝開始編纂,到現在已累積有20多部佛教文獻集成。《道藏》從宋朝開始編,現在留下來的是明朝的《道藏》。當時,《佛藏》、《道藏》的編纂多是靠寺院支持做起來的,儒家不是一個宗教派別,沒有寺院支持,應該由國家來做。明朝的學者已經提出編纂《儒藏》,沒有實行,當時編了《永樂大典》。清朝的學者也提出來做,也沒有做成,當時編了《四庫全書》。現在中國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在經濟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儒藏》編纂可以做了。
“我們編纂《儒藏》的目標是,之后100年內不會有人超過,而且成為世界上通行的儒學研究本子。”據湯一介介紹,《儒藏》工程是一個總稱,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編纂《儒藏》精華編,計劃出書330本,收書500余部、約2億字的儒家經典著作﹔第二部分是編纂《儒藏》大全本,將收入5000部著作、約10億字。第二項工作現在沒有啟動,要等第一部分完成后才進行。目前已經出版了精華編40本,計劃到2015年完成。
“我算是編纂首席專家,組織了近400人的專家隊伍。我們不僅要把中國的儒家文獻典籍包含在內,而且要聯合日本、韓國和越南等國家的學者,把這些國家用漢文寫作的儒家典籍都包含在內。這是帶有一定跨國性質的大工程,確實不太容易。”湯一介說,“我接手這項任務時已經76歲了,按道理不應該接這麼大的工程。我覺得這也是受我父親的影響,‘事不避難,義不逃責’,你應該承擔的就要承擔,就應該負起責任來。”湯一介認真地說,“既然儒學在中國歷史上曾經起過那麼大的作用,而且是中國文化的主流,那就不應該沒有《儒藏》。”
2010年6月29日,北京大學儒學研究院成立,湯一介出任院長。“這也是長期以來我想做的一件事情。從上世紀90年代我就提出來要建立這樣一個儒學研究基地。國內高校裡,四川大學設有一個道家道教研究基地,中國人民大學設有一個佛教研究基地,至今還沒有一個專門研究儒學的基地。儒學研究院首先是一個研究的平台,把《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史研究室、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所等機構整合在一起,共同做課題、帶研究生、開設儒學課程。同時,它也是一個開放的平台,可以加強與國內外儒學研究機構的學術交流。因此我們成立儒學研究院的目標和宗旨是:‘放眼世界文化潮流,傳承儒學思想精粹,闡釋儒學特殊理念,尋求儒學普遍價值,創構儒學新型體系。’”
“湯先生以自己半個多世紀學術工作積累的功力和境界,化作深刻而開闊的學術眼光,提出了若干重大的科研課題,不僅為中國儒學搭建了一個研究的平台,更是為我們中國哲學未來10年的發展作出了整體規劃,可以說是總設計師。”在2011年農歷正月十五,湯一介先生84歲生日聚會上,北京大學哲學系主任王博這樣評價說。
學術成果
湯一介,北京大學哲學系資深教授,北京大學儒學研究院院長、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所名譽所長,博士生導師。
著有《郭象與魏晉玄學》、《早期道教史》、《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道釋》、《儒道釋與內在超越問題》、《儒教、佛教、道教、基督教與中國文化》(英文版)等,在國內外哲學界產生很大影響,為哲學研究史上不可不讀的著作﹔
著有學術隨筆《在非有非無之間》、《湯一介學術文化隨筆》、《非實非虛集》、《昔不至今》、《郭象》、《當代學者自選文庫:湯一介卷》、《反本開新》、《和而不同》、《儒學十論與外五篇》、《新軸心時代與中國文化的建構》、《佛教與中國文化》、《生死》、《LaMort》(法文版、意大利版)等,筆墨清新,雋永﹔
主編的“20世紀西方哲學東漸史”叢書,第一次系統、完整地展示了20世紀西方哲學東漸的百年歷程,被張岱年先生稱為“一項貫通中西哲學視野的難得的學術工程”﹔
2003年,以耄耋之年發起並主持《儒藏》工程,任編纂首席專家。這是教育部迄今為止最為重大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攻關項目。
湯一介說
一個人學問的高下往往和他境界的高低相聯系,“做學問”與“做人”是統一的。“做人”首先要真誠,“做學問”同樣要真誠。
“自由”是一種最寶貴的創造力。對學術研究來說,“自由地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學術是天下之公器,隻有兼容並包,才能夠有很自由的討論環境,也才能夠真正推動中國學術的發展。
古人的思想觀念無論多麼有價值,都必須給它們適應現代生活的新詮釋,並使之落實於操作層面,才能對現代社會生活發生實際效用。
我自知自已的學術功力比起老一代學者如熊十力、陳寅恪諸先生差得很遠,但我和我這一輩的人卻也在努力為我們這個時代的學術復興做力所能及的事。
哲學可以被視為“無用之學”,因為它不能一一解決具體問題,但它思考問題的路子,卻可啟迪人們的智慧,提高人們的人生境界,故又可被視為“大用之學”。我們研究中國哲學就是要從中發掘出其“無用之大用”,以貢獻給人類社會。
![]() |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