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學術研討>>學人風採

湯一介:“我不是哲學家” (3)

本報記者 梁杰  2011年07月05日15:37  來源:中國教育報

  未名湖畔的“兩隻小鳥”

  未名湖畔的兩隻小鳥,是普普通通、飛不高也飛不遠的一對。他們喜歡自由,卻常常身陷牢籠﹔他們向往逍遙,但總有俗事纏身。現在,小鳥已變成老鳥,但他們依舊在繞湖同行。他們不過是兩隻小鳥,始終同行在未名湖畔。——湯一介

  湯一介和樂黛雲是在各自學術領域都卓有建樹、享譽國內外的著名學者。“湯先生和樂先生,一個研究中國哲學,一個研究中西文化比較學,可謂中西合璧,他們能在學術上互相促進、比翼齊飛。這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常海羨慕地說。

  湯一介與樂黛雲相識於1949年。那時,新中國剛剛建立,北大成立了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文學院有一個團總支,他和樂黛雲同時在做團的工作。“我是組織委員,她是宣傳委員。后來我們又一起到了團委,我做宣傳部長,她做群眾文化部長。”兩人經常在一起工作、聊天,慢慢建立了感情。1952年,他們組成了自己的家庭。

  “我們的感情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始終都沒有懷疑過對方。”談起結婚50年來的坎坷經歷,湯一介說,“1958年,樂黛雲被打成‘右派’,小兒子湯雙剛剛8個月,她就被送到門頭溝‘勞動改造’,3個月才能回家一兩天。那時有幾十萬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被打成‘右派’,多少家庭家破人亡,夫妻離婚的也不計其數。但我始終不相信她是‘右派’,常常寫信安慰她。”因此,湯一介還在后來的‘反右傾運動’中受到批判。在日后一次次的政治運動沖擊下,夫妻二人始終相互信任、攜手相扶、不離不棄。“明年就是我們結婚60年了,兒女們也都要回來慶賀,確實是不容易啊。”湯一介感慨道。

  湯一介家學淵源、古文基礎深厚,而樂黛雲外語好,思想活躍,容易接受新思想和新信息。這種知識結構的差異,讓他們在學術研究上相得益彰。“我較多接觸一些當前西方的理論思潮,他沒有時間和機會看很多這方面的東西。我常常把一些西方新的思維方式跟他探討,這對他和我都有幫助。”樂黛雲說,“我做學問常常憑靈感,不是很嚴謹,想起來就寫。我的文章都要經過他看一下,他常常給我挑出很多毛病,這個地方不准確,那個地方注釋不對,或者是哲學上講不通,對我幫助很大。”

  或許是受傳統家庭氛圍的影響,湯一介性格儒雅平和,內斂沉靜,但這並不影響他開放、自由的治學心態。他深諳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又對西方文學、哲學以及西方古典音樂情有獨鐘。“雖然很多人說我是儒家,實際上我是很喜歡西方哲學的,特別是西方文學。我受西方文學的影響應該講比受中國文學的影響要更大一些。俄國的托爾斯泰、法國的羅曼·羅蘭,還有法國的紀德(194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對我的影響都非常大。我也非常喜歡聽西方古典音樂。”湯一介說。至今湯先生還保留著每天晚上睡前聽一小時西方古典音樂的習慣。“一方面是一種精神享受,另一方面可以讓整個人放鬆下來,有利於睡眠。”

  如今,84歲的湯一介和80歲的樂黛雲過著平靜的生活。雖然兒女們都遠在美國工作生活,二老沒有兒孫繞膝,寧靜的屋裡多少有點冷清,但他們並未感到太寂寞。每天上午,他們各自工作或讀書﹔中午,身體不太好的湯一介是一定要睡個午覺的﹔下午,二老或工作或參加一些活動﹔黃昏,他們常繞著未名湖散步。

【1】 【2】 【3】 【4】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