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學壇新論

何茲全的境界與情懷 (3)

——講述大家的故事(三)

  2011年08月15日17:43  來源:光明日報

  東風夜放花千樹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宋】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王國維以此比喻成就大事業者、大學問家必經的第三種境界:在艱苦追尋的過程中,飽受風霜,備嘗艱辛,一心系念的理想目標終於實現了,心中是何等的歡欣與喜悅。

  在北大讀書時,何茲全的治學能力就已嶄露頭角。他寫的第一篇論文《北宋的差役與雇役》刊登在北京的《華北日報》上。接著,他又撰寫了《中古時代之中國佛教寺院》。大學畢業前,他撰寫了《魏晉時期庄園經濟的雛形》、《三國時期農村經濟的破壞與復興》、《中古大族寺院領戶研究》等多篇論文,深得教授們贊揚,但何先生保持了難得的清醒,他說:“20多歲的人,所寫文章是很膚淺的。材料掌握得不多,但膽大敢於亂說,自然也有些新見解。”他的畢業論文《中古大族、寺院領戶研究》以扎實的功力得到肯定,老師給他打了88分的好成績。

  魏晉南北朝是何先生研究的重點。上世紀30年代在史語所時,他撰寫了《東晉南朝的錢幣使用和錢幣問題》、《魏晉的中軍》、《三國時期國家的三種領民》、《魏晉和南朝的兵制》等。在這些論文中,他最感欣慰的是在《魏晉和南朝的兵制》一文中關於世兵制的提出與論述。文章剖析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世兵制,將世兵制的內容歸為兵民的分離、兵戶世代為兵、兵戶身份卑微等。這一闡述,揭示了世兵制的實質,對人們認識魏晉南北朝社會具有啟迪意義。此外,他對世兵制的形成、制度化及其最終被破壞等問題也作了深入分析。這些文章加之他以后(1986年)發表的《孫吳的兵制》、《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等系列論文,得到學術界的高度評價,認為它們基本上厘清了三國、兩晉、南北朝兵制演變的脈絡,填補了魏晉南北朝史研究領域中的空白,對於府兵制的形成提出了有重大學術價值的認識。

  在對中國古代歷史長期思考、科學研究的基礎上,他的《中國古代社會》一書於上世紀90年代初期問世。這部近50萬言的著作涉及的內容十分豐富,對早期國家、古代社會作了全面而系統的闡述。全書洋溢的科學精神與獨到見解又讓人們為之一振,專家稱這部書“反映了90年代中國古代史研究的最新突破,標志著中國史學研究最新水平。”何先生也因獨樹一幟的學術創新精神,被譽為“是一位眼界開闊而又不失深邃的學者,是一位具有通貫的識見和學力,能夠把歷史的諸多方面融入歷史的整體,而又能從整體上把握諸多方面的相互聯系與相互作用並且闡發清楚的學者;是一位實事求是、嚴謹踏實的學者。”同時,人們更加清楚地看到:“何先生喜歡在創造性和開拓新領域方面作出成就。他自青年治學始至今一直保持學術創新實力,這實在是極其不易且使許多學人難以企及的。”正因為如此,他才能以其“漢魏封建說”、對中國魏晉南北朝史研究的杰出貢獻,奠定了他作為中外著名歷史學家的顯著地位。

  作為學者,他是博學的;作為教師,他又是多能的。有人做過統計:何茲全教授在北師大任教時講授過如下課程:歷史文選、中國通史、秦漢史、魏晉南北朝史、隋唐史、元代社會、中國古代的國家和法、《三國志》研讀等。僅從羅列的這些課程名稱看,就足以讓人驚嘆,更不要說他講課時的獨到大氣、縱橫捭闔。

  這裡,讓我們聽聽一位上世紀60年代選修何先生《三國志》研讀課學生是怎麼說的。他說,何先生講《三國志》有三個特點:第一,通過講授重要篇章勾畫出三國時期的歷史脈絡,他認為,《三國志·魏書》中的《武帝記》、《董卓傳》和《袁紹傳》,概括了三國前期的歷史,這個時期的特點是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的斗爭。第二個特點是重視制度史的闡述,這從另一個層面把講授名著同講授歷史結合起來。第三個特點是,善於對歷史人物做具體、細致的分析。例如,他對《三國志》作者陳壽的評價。這不僅涉及對陳壽個人的評價,也涉及到人們應當怎樣閱讀《三國志》這部書。關於陳壽的史識,何先生認為他對一些人物的評價是比較公允的,如對曹操的評價重在一個“才”字,對“德”則不置一詞,這說明陳壽對曹操的評價是有保留的。何先生自己對曹操的評價是:這個人物充滿矛盾,是亂世的能臣,又是亂世的奸雄,統一和分裂的矛盾,是集中在曹操身上的許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又如,陳壽評價關羽、張飛雖有“國士之風”,但又都“以短取敗”。何先生講授的《三國志》給人以啟發:第一,比較系統和全面認識一部史書及其所反映的時代特點,從認識史書走向認識歷史。第二,獲得必要的治學方法,舉一反三,開拓新領域。第三,既熟悉《三國志》,又熟悉三國史,研究才能達到佳境。

【1】 【2】 【3】 【4】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