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要聞

李長春: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而努力奮斗 (3)

——在中國文聯第九屆全國委員會、中國作協第八屆全國委員會全體會議上的講話

(2011年11月25日)  2011年11月28日11:1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二、全面貫徹“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努力為人民創造出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糧

  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根本遵循。全會《決定》指出,要全面貫徹“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立足發展先進文化、建設和諧文化,激發文化創作生產活力,提高文化產品質量,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這是黨和人民對廣大文藝工作者的殷切期望。廣大文藝工作者要認清肩負的歷史責任,自覺把“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的要求貫穿於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全過程,為時代立傳,為人民放歌,努力創作生產更多無愧於歷史、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的優秀作品。

  全面貫徹“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就要始終堅持正確創作方向。這是文化創作生產的根本性問題。要牢固樹立人民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牢記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神聖職責,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正確的文化立場,認真對待和積極追求文化產品社會效果,大力倡導一切有利於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社會和諧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道德規范,堅持把學術探索和藝術創作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之中,把積極的人生追求、高尚的情感境界、健康的生活情趣傳遞給人民。

  全面貫徹“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就要把多出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的精品力作作為不懈追求。精品力作是一個時代文藝繁榮發展的根本標志,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最耀眼的文化印記。在當今文化建設的春天裡,人民呼喚更多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的精品力作。思想性是指文藝作品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藝術性是指文藝作品審美育人、提升情趣、陶冶情操的作用,觀賞性是指文藝作品賞心悅目、娛樂放鬆、愉悅身心的作用。思想性寓於藝術性、觀賞性之中,並通過藝術性、觀賞性得以實現。缺乏藝術性、觀賞性,文藝作品就失去了吸引力,就難以為群眾所喜聞樂見,以文化人的功能就無從談起﹔缺乏思想性,文藝作品的藝術性、觀賞性也就失去了靈魂,失去了內涵,失去了生命力。這就要求在文藝創作中,善於把深刻的思想內涵、豐富的知識信息與完美的藝術形式有機結合起來,在注重提升作品思想內涵的同時,不斷提高作品的藝術魅力,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要發揮文學對各種文藝作品的基礎性、支撐性作用。要發揚十年磨一劍的精神,甘於寂寞、心無旁騖,潛心創作、精益求精,不斷挖掘作品的深刻主題,不斷豐富作品的表現形式,不斷提升作品的藝術境界,努力創作出更多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精品力作、傳世佳作。

  全面貫徹“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就要堅持把遵循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人民群眾喜聞樂見作為評價作品最高標准。人民群眾是文藝鑒賞和消費的主體,是文藝作品的最終評判者,要把群眾評價、專家評價和市場檢驗統一起來。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催生更多既叫好又叫座的文化產品。要建立公開、公平、公正評獎機制,開展積極健康的文藝批評,努力形成褒優貶劣、激濁揚清的正確導向。要運用主流媒體、公共文化場所等資源,拓展優秀文藝作品的推廣手段和傳播方式。

  全面貫徹“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就要營造有利於優秀文化產品競相涌現的良好環境。要堅持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充分發揚藝術民主和學術民主,提倡不同觀點和學派充分討論,提倡各種體裁、題材、形式、手段充分發展,推動觀念、內容、風格、流派積極創新,鼓勵探索,扶持原創,寬容失敗,著力營造積極健康、寬鬆和諧的氛圍,使廣大文藝工作者的一切才華都有展示舞台、一切創造都有實現空間、一切貢獻都能得到社會尊重,最大限度地煥發創新激情和創造活力。

  三、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進一步增強社會主義文藝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然要求。全會《決定》強調,文學、戲劇、電影、電視、音樂、舞蹈、美術、攝影、書法、曲藝、雜技以及民間文藝、群眾文藝等各領域文藝工作者都要積極投身到謳歌時代和人民的文藝創造活動之中,在社會生活中汲取素材、提煉主題,以充沛的激情、生動的筆觸、優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創作生產出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人民喜聞樂見的優秀文藝作品。這為廣大文藝工作者深入貫徹、自覺踐行“三貼近”原則指明了方向。

  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實踐証明,什麼時候堅持了“三貼近”,就能創作出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完美統一的優秀作品,社會主義文藝就會煥發出蓬勃的生機和活力﹔什麼時候偏離或忽略了“三貼近”,文藝作品就蒼白無力、枯燥無味,社會主義文藝的生機就會窒息和枯萎。廣大文藝工作者要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始終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自覺把“三貼近”作為文藝創作的重要原則,貫穿到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全過程和各方面,把人民群眾作為文藝創作表現的主體和服務對象,積極投身到謳歌時代和人民的文藝創造活動之中。要深入實際、深入生活、深入群眾,向實踐學習,拜人民為師,增強國情了解,增加基層體驗,增進群眾感情,從人民群眾的火熱生活中挖掘素材,從人民群眾的實踐創造中提煉主題,從人民群眾的審美需要中汲取靈感,用群眾喜歡的形式、說群眾想說的話、講群眾能懂的話,使文藝作品雅俗共賞、深入人心。要適應群眾文化需求的新特點新變化,積極發展新的藝術樣式,努力創作生產一切有利於陶冶情操、愉悅身心、寓教於樂的文藝作品,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堅持面向基層、重心下移,多創作生產傳播適合基層群眾需要的文藝作品,多深入基層和農村演出,多開展方便基層群眾欣賞和參與的文化活動,進一步豐富基層文化生活。

【1】 【2】 【3】 【4】 【5】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