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克俭:马克思一直强调西欧封建制度的特征是农奴制和等级制,这显然不是日耳曼共同体。根据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理论,只有在封建农奴制解体之后才可能会产生资本主义。但农奴制解体会产生不同的后果,第一是农奴变成自由的自耕农,第二是被赶出土地。但资本主义的起源必须有两个历史前提:第一,农奴得到解放,可以自由地出卖劳动力;第二,农民与劳动资料分离。英国的封建制度在西欧社会最为典型,那么在农奴解体、资本主义起源的这二、三百年时间里,英国到底是否经历了农民个体所有制阶段?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韩立新:我不这样认为,我以为以英国为代表的日耳曼世界存在着个体所有制阶段。否则无法说明资本的原始积累。实际上,无论是农奴制还是等级制,都有可能产生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当地租由产品地租和劳役地租转变为货币地租时,或者当农奴拿着剩余到市场进行交换时,就有可能产生资本的原始积累。
王峰明:请注意,在马克思看来,简单的商品交换是不可能产生资本主义的,靠节约和省吃俭用更不可能完成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14]
王珍: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在一些地方与马克思籍以考察的欧洲有一些不同。例如,在欧洲,一些地方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比如在封建时代,由于封君封臣制度,一方是拥有生产资料的“君”,一方是几乎一无所有的“臣”;在资本主义时期,社会也存在着拥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与几乎一无所有的劳动者,阶级分化、对立、斗争比较明显。阶级斗争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也比较明显。而在中国,纵观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就本人所见到的材料,关于土地的成文法律几乎都规定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农民、奴婢都同样拥有土地这一生产资料,只不过有多寡的不同。况且,正如一些学者所认为的那样,中国两千年来的制度几乎是盘滞不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用阶级斗争的观点观察中国的历史,前人虽有论述,但仍是一个难题。虽然如此,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中的很多东西还是一致的。特别是对自由(或解放)的追求,这种自由不仅仅是个人的自由、阶级的自由,而且是整个人类的自由,是把个人或阶级的命运与整个人类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自由。
杨金海:我认为,中国的封建社会远比西方历史上的封建社会要进步。秦始皇之前是按血缘关系分封,秦始皇之后实行的是郡县制。中国封建社会之所以能延续几千年,其原因之一,从宏观角度来讲,就在于郡县制度比较科学;从微观角度来看,就是正常情况下每个农民都有土地。改朝换代的原因在于土地兼并得太厉害,农民没有土地,社会不公平,于是农民起义爆发,建立新的朝代,又重新分配土地。这与西方有很大的区别。
![]() | ![]() |
(责编:高巍)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