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學者專欄>>吳易風

國際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背景下西方國家干預主義和新自由主義的論爭

吳易風 王晗霞  2012年11月27日15:06  

二、危機爆發后,國家干預主義經濟學家和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對危機嚴重程度和發展趨勢的不同判斷

新世紀第一次國際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爆發后,國家干預主義經濟學家承認這場危機的嚴重性,認為再繼續實行自由放任后果將不堪設想。與之相反,以前否認危機可能性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現在否認當前危機的嚴重性,對美國和西方國家經濟形勢一再表示樂觀,斷言經濟很快就會復蘇,政府無須干預。

不少國家干預主義經濟學家認為,當前這場危機是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研究大蕭條的美國經濟學家克裡斯蒂娜·羅默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首席經濟學家奧利維爾·布蘭查德認為,這場危機非常接近於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伯克利加州大學巴裡·艾肯格林和都柏林大學三一學院的凱文·奧魯爾克認為,此次衰退類似大蕭條初期階段的特征,全球工業產值下降的路徑與大蕭條期間驚人地接近,全球貿易萎縮的幅度比大蕭條的第一年嚴重得多,全球股市的跌幅遠遠高於大蕭條相應階段的跌幅。總之,“從全球范圍來看,我們正沿著大蕭條的軌道發展……這是一次蕭條級的事件。”[4]為了強調此次經濟衰退的嚴重性,有不少國家干預主義經濟學家稱之為“大衰退”。

然而,很多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認為,這場危機與大蕭條沒有可比性。芝加哥大學的加裡·貝克爾認為,這場危機無論從對產出還是對就業率的影響來看,都無法和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相比。他在2010年1月接受記者採訪時甚至認為,“這場衰退可能並不比1981年的衰退更嚴重——如果是這樣,我想你不會看到政府在經濟中的作用顯著加強——我對此越來越有信心。”[5]

危機爆發后,奉行新自由主義政策的布什政府白宮預算主任吉姆·努斯爾在2008年7月還不顧事實地宣稱,美國“已經避免了一場經濟衰退”。

當經濟數據顯示經濟收縮稍有減緩時,不少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就匆忙聲稱已經看到了“復蘇的萌芽”,認為衰退即將結束並將回歸正增長,而且很快接近潛在增長率,經濟再沒有下行的風險。

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對經濟形勢的這種盲目樂觀的估計,受到國家干預主義經濟學家的嚴肅批評。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於2009年6月17日接受採訪時表示,流行的觀點認為復蘇就會到來,這是非常不確定的﹔也許政府會根據官方數據宣布衰退在某個時刻結束,但這是有誤導作用的,因為這個衰退結束可能伴隨著就業率持續下降、國際收支持續失衡、消費和投資持續減少。[6]

魯比尼於2010年5月提出,美國經濟並不像盲目樂觀者說的那樣好,甚至還存在“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他說,我們正經歷著的是全球危機的第二個階段,即對私營企業國有化和過度信貸等刺激措施導致國債和赤字激增的階段。全球危機遠沒有結束,而是進入了一個更加危險的階段。[7]同年9月8日,魯比尼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記者專訪時說,美國經濟發生“二次探底”的風險超過40%,美國經濟2010年下半年就業情況會惡化,赤字會更嚴重,房價會繼續下跌,銀行的虧損會增加,經濟增長率會大大低於長期平均水平,今年年底或明年美國經濟還有可能發生“二次探底”。[8]

西方國家嚴峻的經濟現實証明了國家干預主義經濟學家並非是在危言聳聽。

2010年8月10日,面對疲軟的實際增長、消費支出和就業指標,美聯儲不得不下調了對經濟前景的預測,表示“近幾個月產出和就業復蘇的步伐已有所放緩”。美聯儲主席伯南克也不得不承認,美國經濟前景面臨“非同尋常的不確定性”,美國在實現全面復蘇之前還有相當長一段路要走。

2010年9月20日,記錄和研究經濟衰退起止日期的機構美國全國經濟研究所宣布,始於2007年12月的經濟衰退於2009年6月結束。可是,面對高失業率、工資增長停滯、房價下跌以及幾十年來數量最多的喪失抵押品贖回權的案例,美國總統奧巴馬無可奈何地說,人們根本沒有理由慶祝全國經濟研究所得出的經濟衰退已經結束的結論。在美國全國經濟研究所宣布的經濟危機已經“結束”兩年多之后,奧巴馬又一次無可奈何地說:“經濟患了心臟病,雖然病人活過來了,正在漸漸康復,但是康復的速度非常緩慢。”[9]

2011年8月14日《今日美國報》(USA Today)援引對39名頂級經濟學家進行調查的結果說,目前發生另一場經濟衰退的幾率是3個月前的兩倍。

克魯格曼在《蕭條經濟學的回歸》一書中曾經提出“大衰退”一語,用來表示經濟危機嚴重程度介於“大蕭條”和“衰退”之間。現在,美國有日漸增多的國家干預主義經濟學家用克魯格曼的“大衰退”一語來表示新世紀的第一次經濟危機,相當普遍地認為,這是自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

(責編:張湘憶(實習)、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