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學者專欄>>豐子義

豐子義:歷史唯物主義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主題

  2012年11月26日15:46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題是實現無產階級和人類的解放,矛頭直指資本主義社會。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關鍵是要擺脫資本對勞動的奴役和控制,真正實現勞動解放,因而推翻資本主義雇佣勞動制度,改變資本與勞動的不合理關系,便成為實現這一解放的首要問題。為此,馬克思一生研究的重點,是通過資本主義社會的解剖,把人類解放和人的自由這個一般性問題具體化為人類如何從資本主義異化勞動中解放出來的問題,以及如何改變資本與勞動的關系問題。正是通過這一研究,馬克思不僅具體闡發了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理論,而且深刻闡釋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因此,要深刻認識和把握歷史唯物主義,應當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剖析”及其意義予以深入的理解。

人類對歷史的認識是受歷史本身制約的。歷史之謎的破解和歷史規律的發現隻有在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時才有可能實現。梅林曾經指出:“唯物主義歷史觀也服從於它自己所制定的那個歷史運動規律。它是歷史發展的產物﹔在較早的時代,它是不會被任何有天才的頭腦憑空想出來的。隻有達到一定高度時,人類歷史才能揭開它自己的秘密。”②在農業社會,歷史發展的真實聯系和動因,往往是隱蔽而混亂的,常常被一些表面現象所遮蓋:宗法的、政治的力量遮蔽了經濟的實際力量﹔宗教的、道德的動機隱藏了利益的動因。而到了資本主義社會,歷史發展的聯系就簡單化了且暴露得更清楚了。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才有可能將社會發展動因與結果的聯系真實地揭示出來,並通過這種聯系發現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

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也有賴於“世界歷史”的形成。在以往長期的“民族歷史”發展中,狹小的生產規模和生活方式,限制了人們的眼界,使其無法了解世界的總體狀況及其發展走向,因而難以產生出關於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性的正確認識。而在資本主義條件下,民族歷史開始轉變為世界歷史。資本的擴張和世界市場的擴大,不僅密切了各個國家之間的經濟聯系,而且使人們有可能超出狹隘的民族、地區局限,從各個國家、民族發展的比較中,發現歷史發展的常規性和重復性,即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因此,探討歷史規律,不能離開世界歷史﹔研究世界歷史,不能離開資本主義社會。這也正是馬克思在剖析資本主義社會、研究社會歷史哲學時為何始終關注“世界歷史”的緣故。

實際上,唯物史觀的創立和發展,都離不開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剖析。如果說《資本論》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系統解剖,那麼《手稿》則可以視為初步解剖。盡管后一種解剖與前一種解剖不可同日而語,但其直接導致了馬克思歷史觀上的一場重大革命。在《手稿》中,馬克思緊緊圍繞人的自由解放這一主題,以異化勞動和私有財產為中心,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的資本、利潤、工資的分析,對私有財產制度的產生、異化和異化揚棄作了新的探討和說明,對未來社會的發展和人的發展指出了基本方向。此后,馬克思又在異化勞動理論的基礎上形成了科學的實踐觀,並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及其內在矛盾的分析,揭示了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在《資本論》中,歷史唯物主義不單純是得到了具體的運用,同時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化和發展。《資本論》從資本主義社會最簡單、最基本的元素形式——商品的分析出發,通過對其所包含的各種內在矛盾的揭露,一步步地揭示出資本主義的全部社會生活以及它的運行規則和發展趨向,從而對資本主義社會作出了透徹的解剖。它以更為精確的事實材料、更為現實的社會發展進程再現和深化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各種基本原理,同時提出了許多新的思想、觀點,使歷史唯物主義發展到一個新的水平。

《資本論》的解剖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貢獻是多方面的,但更能體現明顯特色的是其兩大發現的概括和提出,通過這兩大發現,馬克思把人的自由解放與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有機統一了起來。

一是關於“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③的思想。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的解剖,特別是對資本與勞動關系的動態考察,馬克思發現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這是對社會歷史發展規律尤其是社會形態依次更替規律的深刻把握,也是有關歷史規律理論的集中概括和體現。發現歷史現象的規律性,並不一定能夠保証歷史觀上的科學性,例如,“主觀主義者雖然承認歷史現象的規律性,但不能把這些現象的演進看作自然歷史過程,這是因為他們隻限於指出人的社會思想和目的,而不善於把這些思想和目的歸結於物質的社會關系。”④馬克思恰好相反,主要抓住生產關系以及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運動來加以分析,認為“一種歷史生產形式的矛盾的發展,是這種形式瓦解和改造的唯一的歷史道路”。⑤為此,重點是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矛盾運動剖析開始,發現資本主義社會發展是一個有生有滅的自然歷史過程。這一過程的發現實際上以濃縮的形式概括和反映了社會發展及其規律的諸多原理,從而使這些基本原理不再成為一種抽象的表述,而是以大量事實材料為依據並用資本主義社會的實際發展得以驗証的科學理論。

二是關於“社會有機體”的思想。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的解剖,《資本論》不僅從縱向維度揭示了社會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而且從橫向維度揭示出社會是一個活的有機體。馬克思指出:“現在的社會不是堅實的結晶體,而是一個能夠變化並且經常處於變化過程中的機體。”⑥社會有機體的思想,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的全部社會生活及其內在聯系,從而可以得出這樣的基本結論:“由生產關系本身產生的經濟制度的全部結構,以及它的獨特的政治結構,都是建立在上述的經濟形式上的。任何時候,我們總是要在生產條件的所有者同直接生產者的直接關系——這種關系的任何形式總是自然地同勞動方式和勞動社會生產力的一定的發展階段相適應——當中,為整個社會結構,從而也為主權和依附關系的政治形式,總之,為任何當時的獨特的國家形式,找出最深的秘密,找出隱蔽的基礎。”⑦這實際上是對社會結構最重要、最深刻的揭示。

由此可見,正是在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中,馬克思不論是對社會發展和社會結構兩大維度的理論探索,還是對資本主義經濟內在聯系及其發展規律的剖析,都深刻地闡明了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性,揭示出實現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現實基礎和條件,從而使人的解放理論建立在科學基礎之上。因此,在《資本論》中,歷史唯物主義與人的解放理論得到了有機的統一和完美的結合。

(責編:張湘憶(實習)、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