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根據地法制建設開辟了中華法系的新紀元。人民民主法制與歷史上剝削階級類型的法律制度不同,是中國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意志的體現,是鞏固革命根據地、維護人民基本權益、向國內外敵對勢力進行斗爭的銳利武器,它為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提供了歷史經驗和理論根據。
研究革命根據地法制建設的歷史沿革與經驗教訓,是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制建設本質的前提
中國共產黨成立后,根據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情和對政治經濟狀況的分析,決定將革命分作兩步走:第一步是先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任務,第二步是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兩者之間,既是有區別的,又是不可分割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為社會主義革命作了必要的准備,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展趨勢,也是順應社會發展規律的必然結果。這是馬克思主義不斷革命論與革命發展階段論相結合這一理論的正確體現。
1922年7月,黨的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中,一方面提出黨的最高綱領是實現共產主義社會,即“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無產階級政黨。他的目的是要組織無產階級,用階級斗爭的手段,建立勞農專政的政治,鏟除私有財產制度,漸次達到一個共產主義的社會。”同時也提出黨的最低綱領——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即“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打倒軍閥官僚地主買辦階級,建立和平、統一的“真正民主共和國”。①
為了實現上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建黨之初,進行三方面的斗爭:工人運動;農民運動;同國民黨建立革命聯合的戰線,幫助成立廣州國民政府,開展北伐戰爭。在此過程中,創立了最早的革命根據地——廣東革命根據地(以城市為中心),並為革命政權和法制建設,積累十分豐富的經驗。第一次大革命失敗后,黨又領導了一系列的武裝起義,誕生了人民的軍隊,創建了農村革命根據地,實現了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的革命道路。總之,在新民主義革命階段,在各地建立了鞏固的革命根據地,這是中國革命的一大特點和優點。
經過28年革命根據地的建設,鍛煉了堅強的無產階級政黨——用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產黨,這是革命和建設的組織保証;在革命根據地裡,建立起一支由共產黨絕對領導的人民軍隊,這是保証革命戰爭勝利、保衛人民斗爭成果的鋼鐵長城;在革命根據地裡,成長起千百萬受過戰爭考驗的人民群眾和一大批革命干部,這是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骨干力量。與此同時,在革命根據地裡,還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制定了大量的革命法律法規,這是黨領導根據地建設方面完成的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和偉大成就。新民主主義政權和人民民主法制這列火車,在1949年開向全國,又經過60年的奮斗,建立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因此,要想深刻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制建設的本質和特點,必須首先對革命根據地法制建設的歷史沿革及其經驗教訓,進行系統探討與研究。
革命根據地法制史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題材
以史為鑒,以史育人——革命根據地法制史是對青年學生和政法干部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題材。
古人雲:“欲亡其國,先去其史”。又說:“史存而國存,史亡而國亡”。事實的確如此。筆者親身經歷過日軍佔領我東北的時期,當時就不能講授中國史,更不能研究近百年的革命歷史,而是強迫學習由日本人編寫的所謂“東洋史”、“滿洲史”,為其侵略中國、分裂中國做辯解。甚至不允許中國青少年學生說自己是中國人,隻能說是“滿洲國人”,藉以泯滅青少年的民族意識。
在向青年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必然涉及日本軍國主義的侵華史。1995年暑假,日本立命館大學組成“終戰50周年學生訪華學習團”,讓筆者講授抗日戰爭史,筆者便根據親身經歷,講述“日軍侵華罪惡之我見”,收到一定效果,他們反映所講的事例是可信的。當年新生入校時,也給他們講過這一專題。在給研究生講課的過程中,考慮到現在的學生對舊中國工人農民的生活狀況很不清楚。於是,在講解勞動立法史之前,先講授一下舊中國工人階級的政治地位及其生活狀況,在講土地改革法時,先講一下舊中國農民的悲慘處境,什麼是封建地租,什麼是高利貸(驢打滾、印子錢),並以賣身契、典妻文書、學徒合同等實物照片相展示,藉以加深學生的印象,增加其感性認識。這既是專業學術課的內容,同時又是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章太炎說得很對,“不能讀史則不知前人創業之艱難,后人守成之不易,愛國之心,何由而起。”鄧小平同志說:“要懂得些中國歷史,這是中國發展的一個精神動力。”因此黨中央一再強調要對青年學生進行中國近現代史和國情教育,這也是一項基本的素質教育。
還應指出,在革命根據地裡以董必武、謝覺哉為代表的政法戰線上的許多老前輩,在極端艱苦而危險的環境下,堅守崗位,完成各項立法和審判任務,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法律遺產,我們應當認真地研究。同時,在司法系統中,涌現出許多模范人物,馬錫五審判方式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此外還有模范審判員、模范典獄長,以及先進調解員等。他門的共同特征都是“執法為民”,甘做人民的“公仆”。在今天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司法戰線也涌現出許多宋魚水式的先進人物。他們繼承發揚了馬錫五“為民、利民、便民”的優良傳統,並創造出許多新的工作經驗。我們應該遠學馬錫五,近學宋魚水,培養出更好更多的模范法律工作者,這是我們法學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光榮任務。
![]() |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