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學術研討

新中國60年與馬克思主義 (3)

  2011年05月13日15:54  

  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取得非凡成就

  在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馬克思主義發揮了不可替代的指導作用和柱石性的理論支撐作用,逐步形成和發展了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是一個思想深刻、內容統一、結構嚴謹的有機整體和不斷開拓豐富的科學體系,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增強了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吸引力和感召力,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真諦。

  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陳學明將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60年歷程的反思集中歸結為五個問題:能否把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偉大成就說成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所取得的?可否把這60年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完整的過程來認識?在這60年裡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體是誰?這60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題是什麼?這60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要經驗教訓是什麼?這些問題引發了與會專家學者的廣泛熱議。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周向軍歸納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和胡錦濤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的歷史過程中,結合不同歷史時期的具體情況,創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問題,不斷深化和拓展科學的馬克思主義觀。這在一定程度上印証了南京政治學院曹雷副教授的觀點,即盡管新中國60年的發展歷史可以分為改革開放前后兩個30年,但作為一個整體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歷史,兩者是一脈相承的,前者是后者發展的基礎,后者是在繼承前者基礎上的發展,不能割裂和對立。誠如南京政治學院徐軍博士所言,馬克思主義是一個系統、科學的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整體性,不僅指馬克思主義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一致性、穩定性和總體性,也包含了這一理論在其發展過程中的總體傳承性和發展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成果。南京政治學院李昆明教授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科學社會主義原則在當代中國的豐富發展,更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當代概括和科學揭示。馬克思主義理論必須通過社會實踐來實現其總的指導思想的價值,在具體實踐路徑上,西安交通大學王宏波教授認為,我國當前進行的改革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社會工程,社會工程理論和實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際問題結合提供了方法論基礎,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的豐富和深化。

  與會專家學者從不同學科角度出發,交流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研究成果。南京政治學院顧智明教授認為,馬克思主義是世界歷史時代精神的精華,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的運用和發展,體現了深邃的歷史意識和對當代人類生存處境的理性自覺,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世界歷史性的社會主義事業將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南京政治學院杜人淮、蔣偉翔教授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形成和發展,是一次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理論突破與實踐探索互動的過程,其源泉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及學說,實踐基礎在於改革開放條件下的中國經濟建設,同時借鑒和吸收了人類社會發展的現代文明成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不僅雄辯地証明了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真理屬性,而且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實踐拓展。在天津財經大學鄧小平經濟理論研究中心主任王曉林看來,執政黨領導中國人民在60年間成就的偉業是,在社會主義制度框架下實現了民族國家的獨立並夯實了其富強的根基。中國經濟理論的生成、探索和發展與新中國60年的曲折歷程息息相關。學界在探索中逐漸實現了從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學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的轉向,后者隻應揚棄前者而不應完全否棄之,進而確立以科學發展為核心理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學體系。福州大學蔡曉良副教授認為,“自由人聯合體”或共產主義社會是馬克思主義的終極價值和最高理想,它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當代中國社會組織指出了發展方向。當代中國社會組織發展以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逐步邁向“自由人聯合體”為終極目標,以促進人的全面和諧發展,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共生共長的合作關系為現實目標。上述目標的實現,離不開對社會主義價值取向問題、資源配置問題、權力運行問題的認識和解決。南京政治學院楊寧副教授的研究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圍繞新中國60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從執政回應能力角度探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問題,分別從執政的現實規定性,即國情要求回應能力﹔執政的時代規定性,即世情要求回應能力﹔執政的價值規定性,即人民要求回應能力等三個方面,系統論述了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回應能力。南京大學哲學系副主任姜迎春副教授提出,藝術的商品化和文化的資本化必然導致文化成為資本的附庸,馬克思的文化批判全然不是這樣,馬克思的文化批判建立在經濟批判的基礎之上,它在解釋現實的基礎上,為我們指明了改變世界的歷史必然性和實現文化和諧的現實道路。當代中國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應當建立在馬克思的文化批判思想基礎上,否則,文化市場就會成為自發文化的樂園,以抽象人性論為思想基礎的文化產品就會大肆泛濫,我們在“全球文化風暴”面前就會失去自身的特色和前進的方向,新中國60年積澱的社會主義文化基礎就有被蠶食的危險。南京政治學院唐志龍教授認為,堅持以人為本的時代價值,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內容,因為以人為本詮釋了共產黨人的根本宗旨,堅守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拓展了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的價值尺度、價值取向和價值實踐。法治與社會主義結合的創新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湖北省行政學院黃金橋教授通過梳理新中國成立60年來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歷程,得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一重大治國方略在我國確立並付諸實踐的過程,就是法律權威在國家控制和社會治理中不斷被認知、重視及尊崇的過程。在根本大法領域,江蘇省委黨校余紅副教授指出,經過改造、“過渡”和改革等三個主要階段,我國初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歷次《憲法》及其修正案規定了新中國生產關系不斷變革的成果,這是黨帶領人民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不斷探索前行的過程。

【1】 【2】 【3】 【4】 

   
 

(責編:高巍)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