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研究不斷深化
馬克思主義的創新發展離不開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研究的繁榮。新中國60年來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極大地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在新的歷史條件和時代背景下,不斷審視什麼是馬克思主義,如何看待馬克思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仍然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河北師范大學法政學院院長張繼良認為,厘清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礎,為此,需要大力加強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研究。程恩富、胡樂明的觀點具有積極的創新意義,他們認為,馬克思主義是由馬克思、恩格斯創立和后人不斷發展的理論體系,是關於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的學術思想和科學體系,是關於人生信仰和核心價值的社會思想和科學體系,是工人階級及其政黨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以及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的指導思想和科學體系。河南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張興茂認為馬克思主義體系有其自身的三個層次結構:即理念層次、制度層次和策略層次,共同構成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整體結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首先從策略層面開始,繼而進入制度層面,最后發展到理念層面,這一過程既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性又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自身發展的內在規律性。南京政治學院訓練部何懷遠副部長提出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總問題”的范疇來認識馬克思主義,認識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價值取向和基本立場的立足點。這一總問題展開為四個方面的問題,即資本主義社會病在何處?未來理想社會優在哪裡?實現理想社會路在何方?認識和改造現實世界應當具有怎樣的世界觀方法論?進一步可以概括為三大論域: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馬克思主義資本主義批判論、馬克思主義未來社會發展論。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主張不是純粹的哲學主張,而是研究了將當時的資本主義社會改造和建設成理想社會的制度體系和基本策略,富足、平等、自由、和諧是馬克思對未來理想社會的建構的價值理想。南京政治學院韋定廣教授則將其概括為馬克思主義的“核心主題”,即對人類解放追求及其實現的論証,這是馬克思恩格斯本著“改造世界”的目的而始終孜孜以求、著力闡述的“大問題”,其思想體系的性質及本質特征、科學性、生命力或當代價值等,也主要因此而獲得檢驗與証明,從而避免在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過程中存在的文化“誤讀”、文明“誤讀”和需要“誤讀”。正如趙劍英所言,尤其要注重馬克思主義批判功能與建設功能的結合。
長期以來,我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領域存在著“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和“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國際化”相互分離、相互割裂的不良狀態。程恩富、胡樂明提出,必須大幅度提高作為高端“軟實力”的學術思想影響力。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未來發展必須加大“引進來、走出去”的雙向交流,努力提升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國際視野,大力構建全球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中國話語”,在展開與國外馬克思主義學者的全方位、實質性的學術對話的同時,積極地把馬克思主義的中國社會科學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正確地介紹到世界各國,使之成為國際上最有生命力和影響力的理論思潮和學術前沿之一,不斷增強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國際話語權和國際影響力。
與會專家學者認為,從馬克思主義整體性出發,要始終堅持在解決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中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同時也需要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組成部分的研究、創新和發展。唯物史觀是馬克思的偉大理論貢獻。張繼良對學界存在的用文明史觀取代唯物史觀表示了極大的擔憂。華僑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院長楊楹的研究表明,“總結范式”成為當下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一種新的學術取向,但總體上缺乏應有的價值審視,未能分領域、分層次、分主題地進行反思性總結與研究,未能從多視角、多維度、多層面協同展開,未能充分正視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所面臨的整體性理論貧困及“本本”與“現實問題”之兩難困境,需要從方法論高度加以克服與超越,如此才能在遵循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原則基礎上,把握當代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的真問題。
揭示現代經濟運動的規律,服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有的放矢地解決發展市場經濟中的現實問題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現代化的目的。如何正確認識和應對世界金融危機,如何消解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巨大負面影響,化金融危機為戰略性機遇,提高駕馭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學者們所關注的問題。南京政治學院科研部部長趙學清鮮明地提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面臨的挑戰表現為理論與現實、理論與理論的雙重“悖論”:一重是經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悖論”﹔另一重是經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和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現實的矛盾。解決雙重“悖論”的出路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現代化,其關鍵在於對資本二重性的創新解讀,其主線是分析社會主義條件下剩余價值的生產、實現和分配。南京政治學院張克難教授認為經濟危機從來不是單純的經濟問題,而是整個資本主義生產生活方式內在弊病的全面反映。這是一種在新的全球化背景下、在資本主義虛擬經濟的新階段上爆發的新型危機,其表現為金融產品過剩和物質產品過剩的危機相繼出現、交互作用的“雙過剩”危機。與現代西方主流經濟理論面對危機陷入集體失語相反,馬克思的理論對“雙過剩”危機具有強大的解讀力,需要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應對和防止危機。南京政治學院胡磊博士提出,市場經濟體制、社會基本矛盾和信用經濟擴張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生成的客觀基礎、制度根源和重要杠杆,經濟危機是商品經濟的內在矛盾在宏觀經濟領域的充分展開,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內在矛盾在宏觀經濟領域的全面激化,“需求泡沫”破滅在宏觀經濟領域的集中體現。華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方興起則把馬克思的霸權興衰理論作為認識、應對、化解當前的世界性金融危機的理論依據,認為當前的世界金融危機提供了一個百年難遇的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機遇。
與會專家學者認為,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最高命題。江蘇省委黨校李炳炎教授認為,馬克思提出了人的全面發展的理想,指明了實現人的發展的根本途徑。人的全面發展包括人的勞動能力的發展、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發展和人的個性的發展等。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經濟改革的基本原則,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的價值尺度。構建自主聯合勞動的新勞動經濟制度,是我國社會主義社會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的新途徑。馬克思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理論對建立“人的發展經濟學”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 | ![]() |
(責編:高巍)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