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文章選登

國際金融危機中馬克思主義的復興 (2)

侯惠勤 辛向陽  2011年05月13日15:18  

  二、國際金融危機中西方國家學者的新認識

  總的說來,當今國際金融危機中西方國家的思想界對於馬克思主義的新認識之所以值得重視,就在於此前被其所鄙視、否認或回避的一些馬克思主義觀點,正在被重視和重新認識。

  1. 馬克思的觀點對於理解和討論當前的金融危機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國際金融危機以前,西方主流輿論普遍認為,在21世紀的今天,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與19世紀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創立於160多年前的馬克思主義已不能指導今天的現實,馬克思主義顯然“過時了”。但歷史表明,一種理論“過時”與否,不在於其產生的時間長短,而在於其能否正確解釋現實、指導實踐,歸根到底在於其能否對人類歷史發展趨勢作科學把握。正是對現實變化規律和歷史發展邏輯的客觀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光芒在人類社會的長河中無比耀眼。今天,面對全球范圍內的金融危機,許多人走進書店,重新捧起了馬克思的經典著作《資本論》,試圖從中找到資本主義金融危機產生的根源。人們開始承認,馬克思主義所揭示的資本主義的矛盾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依然正確。英國《泰晤士報》2008年11月20日報道說,金融危機使西方人突然重視馬克思的《資本論》了。在德國,隨著最近損失慘重的商業人士努力尋找造成這場金融危機的根源,德文版的《資本論》開始熱銷。一名出版社經理說:“馬克思再一次成為了時髦。我們又有了對這場金融危機感到惱火的新一代讀者,他們認識到新自由主義最終証明是一個虛假的夢。”德國馬克思故居展覽館館長比特裡克斯則說:“我記不清聽到人們這樣講了多少次:‘這個人是對的’。”(《歐洲爭論資本主義的出路,馬克思<資本論>再度暢銷》,2008年11月21日《環球時報》) 馬克思在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理論的基礎上剖析了資本主義經濟的內在矛盾,深度揭示了資本主義積累規律、剩余價值規律、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規律等客觀經濟規律,科學地指出了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歷史進步性和危機趨勢。美國學者約翰·卡西迪在談到馬克思時曾說過:“不管他有什麼錯誤,他確實是一個通曉我們的經濟制度的人。隻要資本主義繼續存在,他的作品就值得拜讀。”(約翰·卡迪西:《馬克思的回歸》,童建挺譯,載於俞可平主編《全球化時代的“馬克思主義”》,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版,第10頁)金融危機發生后,一些西方學者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理論在分析資本主義危機時具有指導意義。科斯塔斯·拉帕維托薩斯在2008年底接受《國際社會主義評論》採訪時指出:“馬克思的觀點對於理解和討論當前的金融危機是有重要指導意義的。”(《科斯塔斯·拉帕維托薩斯專訪》,載於《國際社會主義評論》2008年第12期,第117頁) 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指導人們去認識當前的經濟危機,關鍵在於其被証明是正確的。英國肯特大學哲學教授西恩·塞耶斯發表題為《馬克思主義和資本主義危機》的文章指出: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分析,已經被証明是正確的。他認為,首先,馬克思對自由市場的批判已經被証實了。在過去的30多年裡,經濟學和社會學說中曾經佔支配地位的自由主義,即自由放任的、自由市場的思想體系已經聲譽掃地。甚至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的前主席阿蘭·格林斯潘——這個最有影響的自由市場思想的捍衛者,也承認自由主義市場的思想體系是有錯誤的:“我錯誤地認為銀行和其他一些追求自身利益的組織最能夠保護股東的利益及其在公司的股本”。然而,目前的危機再一次証明自由市場是具有自身異化屬性的制度。它是一個不可控制的、具有內在不穩定性的機制。馬克思生動地比喻它“像一個魔術一樣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術呼喚出來的魔鬼了”。其次,當前的危機已經使得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瀕於崩潰,世界經濟秩序正面臨著重建。這已經証明資本的無度擴張是經濟生活癱瘓的基礎。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在這方面已經被証實。第三,正如馬克思所預言的,一個革命的產業工人階級成長起來了。盡管從那時起,在發達的資本主義世界裡,情況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但在資本主義社會裡階級仍然是對立的。馬克思在這個方面的分析仍然站得住腳。(《哲學動態》2009年第5期) 值得注意的是,一向被西方思想界作為市場經濟人性根據的“經濟人”假設也遭到了質疑,被認為這是對亞當·斯密觀點的誤讀。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瑪蒂亞·森指出,許多經濟學書籍把斯密的理論解釋為“每個人都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就是社會利益的最大化”,這種解釋的擁護者既不能解釋當前這場世界金融危機的發生,也不符合斯密本人的觀點。在阿瑪蒂亞·森看來,許多經濟學著作以“自利最大化”解讀斯密的“經濟人”觀點,是致命的錯誤,因為斯密從來不認為自利最大化是商品交換的絕對動機。“經常被忽略的一點是,斯密沒有認為純市場機制可以獨立實現出色的運作,也沒有將利潤動機視為充要條件。或許最大的錯誤在於,將斯密對交易原因的有限論述,解讀為對他所認為的市場經濟運轉良好所必需的所有行為准則和體制的詳盡分析。”(新華社《參考資料》第52期,總第28903期,第21-22頁,2009年3月19日,原載英《金融時報》2009年3月11日)這種反思可以進一步印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概念的科學性。 2. 馬克思預言了當代經濟全球化的沖突與實質。馬克思准確預見了當代經濟全球化的矛盾及趨勢。1999年出版《馬克思傳》的英國作家弗朗西斯·惠恩指出:在馬克思著作裡會讀到,他預言美國的資本主義制度將陷入停頓並開始腐朽,由於瘋狂投機,底特律汽車城有可能停止生產汽車﹔還會讀到金融資本和工業資本之間的激烈爭斗,資本主義危機爆發時,失業和飢餓開始蔓延,某個偏僻角落的動蕩會導致整個體系的中心發生動蕩和恐慌等﹔還會看到,馬克思是全球化的先知,他關於“各民族普遍相互依賴”現在仍然驚人地適用,他對全球化的形容在今天仍像150年前一樣犀利——“利潤率下降,趨於壟斷……”。(《大西洋月刊》2009年第4月號) 美國《外交》雜志2009年5—6月號發表加拿大多倫多約克大學政治學教授裡歐·帕裡奇的文章說,馬克思的《資本論》近來在全球熱銷,反映了這次經濟危機導致許多資本主義信徒出現了意識形態的迷失。這篇題為《完全摩登馬克思》的文章說,為什麼人們要為馬克思招魂?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在150年前就准確預言了當今資本主義全球化的出現及其后果——即這次金融海嘯的發生﹔更重要的是,他還為此預留了解救的“藥方”,值得我們今天作為參考。馬克思為今天的危機開出的第一個“藥方”,是建立工會和工人政黨。在今天,他會鼓勵人們成立新的利益共同體、協會和組織,用以抵抗資本主義的現狀,並開始抉擇如何更好地滿足自己的需求。馬克思開出的第二個“藥方”,將會是號召金融市場的公有化,並“通過擁有國家資本和獨享壟斷權的國家銀行,把信貸集中在國家手裡”。馬克思的第三個“藥方”,將會是提倡打破“以資本主義市場解決一切問題”的邏輯,轉而利用國家集權的機構解決諸如氣候變化等問題。最后,在第四個“藥方”中,馬克思會呼吁世界各經濟體,為了應付目前的金融危機,應以團結一致的行動取代勾心斗角。 3. 馬克思科學地剖析了資本主義制度。法國《新觀察家》雜志2009年7月刊登記者吉勒·安克蒂爾對英國歷史學家埃裡克·霍布斯鮑姆的專訪,認為當前的危機導致馬克思理論的回歸。埃裡克·霍布斯鮑姆指出,馬克思明白了一些被傳統經濟學家所忽略的東西,即資本主義是一種通過危機以不穩定方式進行演化的系統,危機發生之時,該系統就會進行重構。埃裡克·霍布斯鮑姆認為:自本次危機爆發以來,人們談論更多的還是《資本論》的作者馬克思,因為馬克思理論的中心就是批判和解析資本主義。 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的解析之所以科學和深邃,關鍵在於馬克思主義產生於工人運動中。歷史上,從來沒有一種理論像馬克思主義那樣,與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命運如此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過去曾有種種同情人民群眾的思潮或學說,但隻有馬克思主義才真正為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說話,反映和代表他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其歷史必定與工人階級的解放(其特征是“人類解放”)歷程同在,必定與工人階級同呼吸、共命運,必定與勞動大眾的利益、要求、情感融為一體。世界最大出版社之一的企鵝出版社,2009年推出《卡爾·馬克思新聞作品選集》。出版社在介紹中寫道:“這本全新的選集覆蓋了馬克思筆下關於階級問題和世界形勢的大量主題。他對於19世紀的鮮明洞察表現了他的社會良知,而這種良知直到今天仍能給我們以啟示。”(2009年11月13日《環球時報》)

【1】 【2】 【3】 

   
 

(責編:高巍)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