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實的批判做起
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一方面我們確實創造了奇跡,全世界都承認﹔另一方面,我們也確實遇到了很多值得思考的問題,有很多經驗和教訓。但是,把這些經驗和教訓上升到學理和哲學思維上來總結時,所下的功夫卻很不夠。前年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的時候,人們對改革開放30年實踐的理論表述,始終不能超出已有文件的政治話語層次,少有更深入的理論提升。於是,我們現在不得不經常面對這樣的情況:中國人對自己現在的情況不知該怎樣說。例如,經常有外國人問“你們改革開放是什麼哲學?”就很少有人回答上來,或者回答了別人也不信。最近我參加一次咨詢會,發現我們的對外宣傳往往無法與國內的說法充分接軌。在國內講的很多東西,對外就不理直氣壯地去說,反倒覺得離開現實去說孔子、說古人更有效。這是為什麼?說到底,還是對現實的把握沒有達到應有的理論層次,因此缺少足夠的理論自信。自己對自己這些年所做的事情,缺少足夠的理論論証、分析批判和凝煉提升,因此我們長期以來在“說與做”之間存在著二元化的困境,一直未引起足夠重視。
不久前奈斯比寫的那個《中國大趨勢》裡也有一個看法,就是說中國有很多故事,但中國人自己不會講。對於改革開放 30多年來的哲學和理論收獲,我們自己是否能說到位,這是一個結果﹔而我們想不想、會不會說到位,則是一個前提。目前我們理論研究的一個毛病,正是缺少這種動力和激情。表現為不大關注和理解現實,甚至不大看得起現實,不大看得起活著的中國人所做的事情。在學術上,往往容易把遙遠的古人或外國人的成就進一步加以美化和提升,而對我們自己腳下走的路和我們自己做的事情,卻既沒有興趣,也沒有能力進行理論批判和總結。前幾年甚至出現過一個口號:“思想淡出,學術凸顯”,對學術界的影響不小。但是,當人們熱衷於在人文社科領域裡區分“思想”與“學術”,並刻意回避前者,又通過突出某種現成的學術形式和學術規范來強化某種門戶之見時,就無形中助長了以自我保全為目的,一味趨史避論、趨古避今、趨洋避中、趨名避實,總之是脫離社會、脫離現實的學術風氣。這種形式主義的片面訴求,往往起著屏蔽中國學術自主創新的作用,與我們的時代和實踐極不相稱,很可能導致一種學術侏儒化、文化侏儒化的后果。這種情況的出現,固然有許多非學術的原因,但學術界的自我選擇和治學心態,也需要反思。
總之,缺少現實的理論批判意識,不僅表現為輕視或回避現實問題的理論封閉,更表現為面對現實問題卻無力批判的理論貧乏。這兩者共同地暴露了我們基礎研究的不足,使理論難以回應時代的呼聲。而我們未來的哲學和文化,隻能是在融合優良的歷史傳統和適合於我們的西方經驗的基礎之上,在解決我們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產生出來的。這一取向可以成為我們哲學和文化繁榮興盛、創新發展的契機。 (李德順)
![]() |
(責編:高巍)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