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文章選登

哲學:要關注國家民族發展的實踐 (2)

  2011年05月13日13:57  來源:學習時報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傳統需要理性地自覺把握

  中華文化總體上的一個重要特點和優點,就在於它是“海納百川”而來,是“大象無形”的。這首先是因為,作為中華文化主體的中華民族,從來就不是一個單一的民族﹔特別是人口最多的漢族,更是由許多少數民族多次融合而成的。文化就是人化和化人,所以與主體的特征相應,我們的文化也有一個“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傳統特征。當然,在不同的時代,所“容”的內容不同,“容”的方式不同,所形成的宏大場面也自然有所不同。

  理解中華文化的“大象無形”、“有容乃大”非常重要。“大象無形”就是不拘泥於單一形式,從而能有涵蓋宇宙、順勢而進、氣象萬千的面貌﹔“有容乃大”不是堆砌雜多,而是以我為主,兼容並包,為我所用,成就大象。在過去,這些都是自發地、自然地做到的(不排除有時甚至是被動地、不得已)﹔在今后,則需要理性地自覺把握之。

  跟西方的宗教傳統比起來,在中華文化中,人們一向是有明確信仰的。中國人自古以來的最高信仰是“天”。“天理、天命、天意、天道、天下……”無數關於天的神聖理念和神秘觀念,一直統攝著中國人的心靈。而“天”最終也是人:“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這種信仰方式,其實是以人為本的,所以我給它起名叫“中國式的以人為本的信仰態度”。從這個信仰方式中,可以看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鮮明優點和缺點。優點在於,它確實是以人為本的﹔缺點在於,它缺少科學的理性和反思精神。

  用現在的眼光來看,在信仰上以人為本,這應該是一種很好的、很先進的信仰方式。但在這種信仰方式中也暴露出它的缺點,而且是一個實質性的缺點,就是不認真、不徹底,什麼事情隻求“夠用就行、見好就收”,不肯用哲學追根究底、究竟至極的精神和科學的實証態度,把它辨認清楚、思考透徹、表達完整,讓它變成人們自覺的共識﹔不但變成共識,還要進一步變成體制、變成規則、變成法制,力求以社會化的形式把其中合理有效的東西真正地保持下來、鞏固起來。在我國,雖然以人為本的信仰搞了幾千年,但在“以人為本”的科學理解、科學把握上,以及在信仰“天”的堅守和追求中,卻停留於經驗實用的水平,反而缺少一種應有的徹底、一貫和自覺精神。在西方(主要是歐洲),則是通過特定的社會組織化的宗教形式,把他們的信仰變成了一種嚴格的精神原則和行為准則(當然,因此也發生了不少殘酷的宗教紛爭)。西方文化之受益和受制於其宗教的秘密,也就在這裡。

  “以人為本”的文化傳統是我們的優勢,它是我們能夠實現“中”、“西”、“馬”融合以締造中國特色現代文化的豐厚土壤,因此需要大力弘揚之﹔而將以人為本引導到經驗主義、實用主義和人治主義等方面去的傳統習慣,則是我們的劣根,無論對於“中”、“西”、“馬”哪一家來說,它都是一種非科學化、非建設性的消解力量,因此需要大力克服之。我想,我們要用各個學科的融合推動中華文化建設發展,就需要改一改“夠用就行、見好就收”的毛病,把它變成一種追根究底的、邏輯分析的、充分理性化的、科學化、規范化、法制化的方式。這也是我們中國人要學習西方人的長處,包括哲學上要繼承和發揚馬克思哲學的風格,改變我們自己傳統短處的理由。

【1】 【2】 【3】 

   
 

(責編:高巍)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