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學術研究要關注中國社會
金融危機以來,中國成了全球矚目的焦點。世界上很多人欣賞中國,贊揚“中國模式”,甚至說出了隻有中國才能救世界的話﹔也有人把中國看成未來的最大威脅。當然,裡面不乏某些夸大其辭。所以我們要在冷靜和清醒之中,深入考慮中國自己的發展模式、發展方向問題。例如我們自己以為,中國現實和未來的文化應該是什麼樣子?哲學是文化的靈魂、是文化的核心,那麼我們未來的哲學又該是什麼樣子?
我想,關於中國哲學未來的樣子,可以有一個大概的判斷或設想,即它應該是“中”、“西”、“馬”結合的一個新的形態。在學界,如果我們追求的是讓“中”、“西”、“馬”各個學科都能得到進一步發展,並且都能為中華民族的發展貢獻它應有的東西,那麼這樣的目標就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實現的。可以說,多年來它就已經在若隱若現地實現著了,今天的中國大陸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是一個“中”、“西”、“馬”融合著的文化了。而促進學科之間融通的重要聚合點,就是中國的現實實踐和它所造就的現代歷史。
在當前這個時期,社會實踐最強的呼聲,是我們的學術研究要關注中國社會,關注中國人,關注中國的歷史發展,特別是關注我們遇到的問題和積累的經驗,以打造當代中國自己的、繼往開來的文化體系。而這裡的一個關鍵問題,是怎樣理解“自己的”主體,即作為整個中華文化主體的中華民族整體。
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的整體是一個精神的有機生命體,不同學科的貢獻就是給它提供精神營養。在中國,如果“中”、“西”、“馬”各家都在推動中國社會發展這個方面貢獻自己的力量,那麼盡管每個學者自己有門有派,而在實踐中被各種哲學思想和成果共同哺育出來的中國文化,則一定是一個統一的、現實的、豐富的整體。在中華民族的當代思想文化的生命體中,由於有來自各方面的營養,使它更強壯、更豐富、更充實。爭取這樣的結果,對我們來說不僅是可能的,甚至是必需的。所以我認為,我們未來的中國哲學,要關注國家民族發展的實踐。
![]() |
(責編:高巍)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