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作為“大眾閱讀版本”的俄文版第2版的陸續刊行,編輯專門為學術研究之用的新的歷史考証版的必要性更顯突出,呼聲也愈加高漲,到上世紀60年代末蘇聯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和柏林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達成協議共同編輯出版歷史考証版第2版。1972年出試編本,1975年正式出版了第1卷,到1990年共出版43卷。蘇東事件使這一工作遭受重創。為了避免像第1版那樣重蹈夭折的命運,經過多方討論,柏林和莫斯科兩個研究院之外,荷蘭阿姆斯特丹國際社會史研究所和德國特裡爾馬克思故居研究所等作為主要力量加入,重新確定了編輯原則:一是國際化,即這項工程隻能在國際范圍內實現,要吸收更多的國家和研究機構參加﹔二是學術性,即為了各方能進行合作,必須放棄任何意識形態成見。1990年5月四家機構商定建立“國際馬克思恩格斯基金會”,10月基金會的理事會在阿姆斯特丹成立,並接受了歷史考証版第2版的出版權。到目前為止共出版55卷。
歷史考証版第2版包括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除《資本論》及其准備著作以外的全部著作和草稿,共32卷,已出版17卷,正在編輯中的9卷,列入計劃的有6卷。第二部分是《資本論》及其手稿卷,共15卷,除了第4卷第3冊外其他卷次已經全部出版。第三部分是書信卷,共35卷,已出版12卷,正在進行中的有5卷,列入計劃的有18卷。第四部分是摘錄、筆記卷,共32卷,已出版11卷,正在進行中的有10卷,列入計劃的有11卷。
按照歷史考証版的總原則和調整后的編輯方針,這一版本將所有已發現的馬克思、恩格斯的文字材料(當時還沒有錄音)一律收入,包括讀書批注,邊頁上打的記號,贈書題字等等﹔而且全部文獻都以原著文字刊出,這就避免了轉譯帶來的歧義及其他弊端﹔同一著作的不同稿本一律刊出,某些著作的譯本,凡經作者審閱的,也一律收入,比如《資本論》第1卷,不但刊出通行的恩格斯整理的德文第4版,而且收入馬克思生前整理的德文第1、2版,法文版和英文版,以及恩格斯整理的德文第3版﹔《資本論》第2、3、4卷,不但刊出恩格斯和考茨基加工整理過的正式版本,而且還收入馬克思的手稿本。此外,這個版本每一卷都分“正文卷”和與其相應的“學術資料卷”,后者內容包括對原著寫作經過和歷史背景、文中重要名詞概念、史實的注解、原著流傳情況簡介,手稿原貌描述和版本演變的情況介紹,原著譯文詳介、人物簡介和文獻索引、名目索引等等。這個版本如果編輯完成,才可真正稱得上馬克思恩格斯著述的“全集”。
![]() | ![]() |
(責編:高巍)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