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實業思想再認識
《實業計劃》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提出的最富想象力,最為宏偉、全面、系統的經濟近代化建設的綱領。
作為一個杰出的政治家,孫中山的實業思想博大恢宏,全面系統,集中反映其實業思想的《實業計劃》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提出的最富想象力,最為宏偉、全面、系統的經濟近代化建設的綱領,但它又具有突出的超前性特點,無論是修筑十萬英裡鐵路和百萬英裡公路網,還是建設世界級的三大海港,以及黃河、長江、淮河的治理,都不是短期內可以實現的,當時的中國也不具備從事如此大規模經濟建設的條件。
孫中山所設定的許多宏偉建設目標,時至今日也還沒能完全實現,就是明証。所以孫中山本人一再強調,他所提出的只是中國實業建設和經濟現代化的“大方針”、“大政策”,具體實施還有待進一步的科學論証和各種主客觀條件的成熟,“此書為實業計劃之大方針,為國家經濟之大政策而已。至其實施之細密計劃,必當再經一度專門名家之調查,科學實驗之審定,乃可從事。故所舉之計劃,當有種種之變更改良,讀者幸無以此書為一成不易之論,庶乎可。”
但我們又絕不能據此斷定孫中山的《實業計劃》只是空想,是說大話(如同當時一些人所批評的那樣),指責孫中山的《實業計劃》只是一種烏托邦式的空想,不切實際。這並不符合歷史事實,也是對孫中山的不公正評價。必須加以再認識和糾正。其實,孫中山的《實業計劃》是有其內在依據的,進行過大量的調查研究,也相當切合中國工業建設的實際,只是由於軍閥混戰,戰火連綿,資產階級領導的民主革命又未取得勝利,《實業計劃》為中國設計的這種經濟建設的宏偉藍圖,在當時是沒有實現的可能的。其中包含的有關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的一系列思想,是一份極為珍貴的經濟思想遺產。從長遠來看,均是可以實現的。
實業理想能否得以實現,要從一個更長的時段來看,如一百年或更長。隨著對孫中山《實業計劃》的深入研究和時間的推移,越來越發現,其實這一宏大的發展中國經濟的計劃,完全不是過去所認為的“空想”,反而是經過了大量認真的調研、勘察,從長遠看,完全是符合中國國情,一切從中國實際出發的雄偉規劃,並正在一一變為現實。我們不得不佩服孫中山在制定這一計劃時所具備的廣博的知識、宏大的眼光和驚人的歷史預見性。
孫中山最為看重的鐵路建設,如今中國鐵路營運裡程總長已達11萬公裡(約合6.835萬英裡),接近孫中山所設想的建設10萬英裡鐵路。盡管在管理運營上還有種種問題,但中國的高速鐵路建設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則是不爭的事實。中國公路裡程更是達到了398.4萬公裡(約合247.55萬英裡),超過了孫中山所設想的建設百萬英裡鐵路約1.3倍。青藏鐵路的通車,實現了孫中山修筑高原鐵路線直通拉薩的構想。上海港、洋山深水港、天津港、黃埔港等一系列大港口的建設,使孫中山建北方大港、東方大港和南方大港等世界級大海港的良謨宏願正逐步得以實現。
孫中山有相當系統的區域發展思想,視經濟發展為一個關聯互動性的區域整體,而不是孤立地看待一個城市或一個地區的發展。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孫中山所設想的分別以北方大港、東方大港和南方大港為中心的“渤海灣”、“長三角”、“珠三角”區域經濟輻射圈,如今已變成中國經濟發展勢頭最為強勁的“環渤海灣”、“泛長三角”、“泛珠三角”區域經濟發展帶,帶動了中國經濟的整體發展,中國經濟總量已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一個現代化的新中國正崛起在世界的東方,孫中山“振興中華”的遺願正得以實現。
關於浦東,孫中山提出“在我計劃,以獲利為第一,創造市宅中心於浦東。”如今浦東已成為中國城市發展耀眼的明珠。孫中山主張武漢是“中國本部鐵路系統之中心”,“實吾人溝通大洋計劃之頂水點”,“中國最重要之商業中心”,“中國中部、西部之貿易中心”,提出要修建長江、漢江大橋或鑿通江底隧道,“聯絡武昌、漢口、漢陽三城為一市”。這些設想在今天都一一實現。孫中山對廣州情有獨鐘,強調“廣州附近景物,特為美麗動人,若以建一花園都市,加以悅目之林囿,真可謂理想之位置也。”孫中山關於廣州花園城市的建設設想今天也已經實現了。經過亞運會期間的城市綜合整治,廣州已成為名副其實的花園城市、宜居城市。
孫中山十分重視內河水利整治,關於黃河、長江、淮河的治理有一系列的設想。如關於武漢長江水患的治理,孫中山強調重點改造龍王廟地段,今天的長江防汛工程正是如此設計的。孫中山還是中國首次提出三峽水力開發的近代人物。他在《實業計劃》中提出在“三峽建壩”的理想:“當以水閘堰其水,使舟得以逆流而行,而又可資其水力。”1924年8月17日,孫中山在廣州國立高等師范學校演講《民生主義》,更明確說明在三峽建壩還可發電。“像揚子江上游夔峽的水力,更是很大。有人考察由宜昌到萬縣一帶的水力,可以發生三千余萬匹馬力的電力,像這樣大的電力,比現在各國所發生的電力都要大得多。不但是可以供給全國火車、電車和各種工廠之用,並且可以用來制造大宗的肥料。……讓這麼大的電力來替代我們做工,那便是很大的生產,中國一定是可以變貧為富的。”如今,長江三峽大壩建設工程已順利建成,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水力發電站。
孫中山認為,“文明有善果,也有惡果,須要取那善果,避那惡果。要合理分配財源使國民所得平均,以避那惡果。”一百年后,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孫中山所言的“貧富懸殊”、“社會不公”等問題,卻並未完全解決,代表貧富懸殊差別的基尼系數長期居高不下,城鄉收入差距日益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過小,便是民生問題日趨緊迫的明証,“民生”一詞也隨之成為媒體上曝光最多也最為引人矚目的流行詞,也成為我們必須重視的問題。一般認為,基尼系數低於0.2表示收入過於公平﹔而0.4是社會分配不平均的警戒線,故基尼系數應保持在0.2—0.4之間,低於0.2社會動力不足﹔高於0.4,社會不安定。據新華社研究員發布的數據,2010年中國的基尼系數已高達0.5,解決民生問題正成為各級政府高度重視的施政目標之一。
這一切,都証明孫中山當年的實業發展規劃是完全可以實現的,也是完全符合中國國情的,隻不過需要幾代人的持續奮斗。孫中山驚人的歷史洞察力和預見性再一次為歷史所証實。
孫中山實業思想的啟示
孫中山固然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始終懷抱著要使中國國強民富的宏大理想,但又並非空想主義者,而是腳踏實地,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實干家。
孫中山的實業思想對后人的啟迪是廣泛而深刻的。在振興實業、發展經濟,實現中國現代化過程中,我們必須盡可能做到:
第一,要具有更加長遠、宏大的眼光,注重經濟發展的系統性、可持續性。孫中山認為:“欲謀實業之發達者,非謀其一端之可成效也。必萬端齊發,始能收效。”這種“萬端齊發”的系統、平衡、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思想,對我們今天現代化建設中既注重工業的先導作用,又強調農業的基礎作用,既注重當下,又看到長遠,尋求可持續的科學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第二,要以更加開放的思想,繼續利用外資、外才,在改革開放上尋求新突破。孫中山思想十分開放,具有廣闊的世界眼光,力求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過程中,取世界之所長來發展中國的經濟,而不是故步自封,關起門來搞實業。這種徹底的開放心態和學習西方的態度,是我們今天在世界經濟更呈一體化、全球化發展趨勢下,更需要繼承和效法的。中國經濟發展的一條基本經驗就是要始終堅持改革開放,善於利用外資、外才,如鄧小平同志所指出的,不改革開放或關起門來搞建設,就隻有死路一條。
第三,要更加注重中國國情,切合中國實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孫中山固然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始終懷抱著要使中國國強民富的宏大理想,但又並非空想主義者,而是腳踏實地,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實干家。恰如著名歷史學家章開沅先生所評價的那樣:“他腳踏實地,實事求是,時時事事都是從實際出發。他不僅密切關注現實,還關注歷史,更關注未來。他沒有把西方現代化看作完美無缺的樣板,更沒有機械地照搬西方政治模式,而是在總結既往百年世界歷史的基礎上,對西方的先進文明有所選擇‘因襲’,更有所斟酌‘規撫’,從而才完成新的‘創獲’”。這一切,對我們正在潛心探討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及現代化建設的“中國道路”與“中國模式”,無不具有深刻的歷史啟迪意義。
第四,要更加關注民生,把經濟發展與改善人民生活相結合,取之於民,用之於民,使社會更趨公平、公正與和諧。在解決民生問題或社會問題上,孫中山曾提出了許多極富建設性的思想與實踐,十分值得我們認真加以總結,在民生建設上邁出更加堅實的步伐,真正做到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同步,生產與分配並重,國強與民富同步,一切以人為本,以改善民生為本,以社會和諧發展和人民生活幸福作為我們所奮斗的根本目標。
總之,孫中山的實業建設思想中,有許多的經濟社會建設的思想資源,對我們探索現代化建設的“中國道路”與“中國模式”大有裨益。對我們解決當前中國面臨的許多棘手的社會問題也有著很多的啟示,十分值得深入研究。
![]() |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