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文庫>>歷史

孫中山實業思想的啟示

演講人:馬 敏 時間:9月29日 地點:華中師范大學  2011年10月10日08:31  來源:光明日報


  馬敏 1955年6月生,四川雅安人。現為華中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歷史學會副會長、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歷史學學部委員、教育部高等學校歷史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家社科規劃項目評審組成員、中國辛亥革命研究會理事、湖北社會科學聯合會副主席等。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先進工作者。

  晚清時期,孫中山基本是一個被邊緣化的科場失利者,一位被妖魔化的充滿叛逆思想的革命黨人,一個大半生都在國外飄零的異類。狀元資本家張謇曾這樣評價孫中山:“今中山死矣,其功其過,我國人以地方感受觀念之別,大抵絕不能同。然舉非常大事人,苟非聖賢而賢哲為之左右,必有功過並見之處。鄙人願我國人以公平之心理、遠大之眼光對孫中山,勿愛其長而因護其短,勿恨其過而並沒其功,為天下惜人才,為萬世存正論。”這一評論可謂十分公允,我們認識孫中山應從多個側面入手,力避片面性,努力還原一個真實的、立體的孫中山。

  革命者的實業救國理想

  康有為選擇了變法,孫中山選擇了革命,張謇選擇了實業,而其終極目標都是救國,可以稱之為殊途同歸。

  1894—1895年甲午戰爭爆發,戰敗的結局警醒著人們思考救國之路。著名歷史學家章開沅先生說:“1895年中國有三個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選擇:康有為選擇了變法,孫中山選擇了革命,張謇選擇了實業,而其終極目標都是救國,可以稱之為殊途同歸。”這是一個十分精當的看法。正是在此前后,孫中山由關注實業和民生的改良主義者轉而投身武裝斗爭的革命者。起初,孫中山對清廷還是抱有幻想的,在其1894年著名的《上李鴻章書》中,孫中山批評了舍本逐末、追求堅船利炮的洋務運動,提出隻有通過振興實業、發展經濟才能救中國的經濟綱領。他認為歐洲富強之本“不盡在船堅炮利、壘固兵強,而在於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竭力主張要通過採用西方資本主義方式全面發展中國的農工商實業。

  然而,李鴻章對沒有功名的孫中山的上書置之不理,歷史錯過了假以孫中山通過改良來發展實業,振興中華的機會。上書李鴻章的失敗,使孫中山很快丟掉了對清政府地方實力派的幻想,毅然決然走上了以武力推翻清王朝的革命道路。從此,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中,以革命為本業的孫中山甚少談實業,認定要先破壞后建設,先革命后實業,把實業建設的任務延后至革命勝利之后。

  在為革命奔走呼號的同時,孫中山並沒有忘記革命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在新的基礎上建設一個全新的中國,是為了最終能夠謀求中國的獨立與富強,從而救中國。所以,在1894年創立檀香山興中會時,孫中山在為該會起草的章程中,特別強調:“是會之設,專為振興中華、維持國體起見。”首次喊出了“振興中華”的口號。在次年的《香港興中會章程》中,又特別加上“本會之設,轉為聯絡中外有志華人,講求富強之學,以振興中華、維持國體起見。”將革命的目的與中國的富強和振興更密切聯系起來。1905年同盟會成立后,孫中山等在為之制定的革命方略中,也明確提出要通過發展教育和交通,“興起農工商實業之利源”。

  如果說在武昌首義之前,實業建設還不是孫中山所思考的中心和最迫切要解決的問題,那麼,在辛亥革命取得成功后,國家建設問題便成為孫中山思考的中心,其實業救國的思想也日臻成熟。尤其在辭去臨時大總統后,“實業”與“建設”更成為孫中山談得最多的話題,直至宏大的《實業計劃》出台,孫中山的實業思想遂達到一個頂峰。

  概括而言,辛亥革命后孫中山的實業救國思想主要有:“建設是革命的惟一目的”,先破壞,后建設,革命與建設並不相違﹔“發展實業,乃振興中華之本”,實業建設是救國的根本之道﹔“不用機器必不能發達”,實業救國的關鍵是要實現中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

  自成體系的工業化方案

  “交通為實業之母,鐵路又為交通之母”,鐵路是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苟無鐵道,轉運無術,而工商皆廢,復何實業之可圖?”

  近代以來,尤其是在甲午戰爭后,逐漸認識到“工”比“商”更重要,甚至提出朦朧的工業化主張的人並不在少數,如1897年,梁啟超就曾提到過,“中國他日必以工立國”。1898年,康有為不僅主張要“成大工廠以興實業”,更明確要求清政府將“定為工國”作為自己的“國是”。著名的狀元資本家張謇也曾提出過“棉鐵主義”的實業主張。與他們相比,孫中山則提出了比較完備、系統的近代工業化方案。

  孫中山的《實業計劃》原本以英文撰寫,1918年曾將其中部分內容譯為中文發表,中譯名為《國際共同發展中國實業計劃書——補助世界戰后整頓實業之方法》,1920年出版英文本,1921年出版中文本,后編為《建國方略》之二《實業計劃》(物質建設)。

  孫中山的《實業計劃》具體包括有六大計劃,其主要內容為:建設北方大港、東方大港和南方大港三大世界級港口﹔修筑總共十萬英裡長的六大鐵路系統﹔修筑百萬英裡長的公路網﹔整治長江、淮河、黃河等內河水系﹔通過大規模移民開發邊疆,全面開採煤、鐵、石油、有色金屬等礦藏﹔發展輕重工業和現代農業,規劃衣、食、住、行等涉及民生的各項實業。顯然,這是一個旨在全面發展中國經濟,實現工業化,從而振興中華的宏偉計劃。

  交通尤其是鐵路先行,是孫中山實業計劃的突出特色與亮點。據統計,《實業計劃》的六大計劃中,涉及交通事業的即佔四個,在文字分量上佔了全部計劃的3/4,足見孫中山對發展交通的重視。他認為:“交通為實業之母,鐵路又為交通之母”,鐵路是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苟無鐵道,轉運無術,而工商皆廢,復何實業之可圖?”
【1】 【2】 【3】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