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而徹底的“開放主義”
中國經濟實乃世界市場之一部分,必須依靠國際資本的援手方能得到發展。
孫中山思想的開放是不言而喻的,由於其獨特的人生經歷,在近代人物中,他可能是最具國際意識和世界眼光的偉人。由此,孫中山實業思想的又一突出特征,便是極為徹底的“開放主義”。
孫中山享年59歲,卻有31年的時間先后在14個國家和地區活動,堪稱“世界公民”。某種意義上,他對世界的情況比對中國情況更為了解。孫中山認為,中國經濟實乃世界市場之一部分,必須依靠國際資本的援手方能得到發展,致“方今世界交通,一國有大計劃,若合數國之力以經營之,則事之成功甚易,以一國獨當之,則成功極難。”
孫中山的開放主義是全面、徹底的,強調除引進外資、外才外,也要引進外國先進的技術與方法。他說:“凡是我們中國應興事業,我們無資本,即借外國資本﹔我們無人才,即用外國人才﹔我們方法不好,即用外國方法。”他並舉日本的發展為例,說明全面開放的重要性,“(日本)四十年以前,亦是一個最小、最窮、最弱之國,自明治維新以后,四十年間,儼然成為列強……他是用何種方法,始能如此,亦只是用開放主義。我中華民國土地比日本大二十倍,人民比日本亦多二十倍,要照日本辦法,亦採用開放主義,不到三、五年后,兄弟可決定,比日本富強十倍。”
孫中山為利用外資確立了兩條最基本的原則:“必選最有利之途以吸外資”﹔“不失主權”、“不用抵押”。其中,最重要的原則和前提是必須維護國家的主權,孫中山強調﹔“惟發展之權,操之在我則成,操之在人則亡”。為了保証在利用外資時維護國家主權,孫中山主張在借用外資時,最好不通過政府與政府之間的談判,而是由民間公司或私人直接交涉,採用“純粹商業性質之辦法”。
以民生為底色的實業路線
在孫中山看來,發展實業的根本目的,是要解決民生問題,是“養民”,要以“養民”為本位。
孫中山是農民的兒子,來自農村,對中國底層勞動大眾的苦難有著實際的了解並抱有深切的同情。因此,他力倡發展實業,最根本的目的,是想通過“物暢其流”而強國富民,拯救民眾於水深火熱之中,使之過上殷實、富足的日子。民生主義可以說是孫中山思想體系中最具特色的思想,而其發展實業的主張則是民生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孫中山看來,發展實業的根本目的,是要解決民生問題,是“養民”,要以“養民”為本位。孫中山指出,“資本主義是以賺錢為目的,民生主義是以養民為目的”。為了達到養民的目的,政府就必須發展與民生相關的各種實業,為老百姓提供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保証。孫中山在《建國大綱》中提出,“建設之首要在民生。故對於全國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當與人民協力共謀農業之發展,以足民食﹔共謀織造之發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計劃之各式屋舍,以樂民居﹔修治道路、運河,以利民行”。
同時,實業建設與經濟發展必須注意分配公平問題,防止出現嚴重的貧富不均,“求富”與“均富”要同時並進。孫中山認為,“經濟進步,機器發明,生產力為之大增,得有土地及資本之優勢,悉成暴富,而無土地及資本之人,則轉因之謀食日艱,由是富者愈富,貧者愈貧,貧富之階級日分,民生問題隨之大起”。為解決隨經濟發展可能引發的貧富不均的社會問題,孫中山開出了三副藥方:第一,“平均地權”,以解決土地問題﹔第二,“節制資本”,以解決資本壟斷問題﹔第三,生產與分配並重,以解決國民所得在分配上相對平均、相對公平。“我們要完全解決民生問題,不但是要解決生產的問題,就是分配的問題,也是要同時注重的。”由此可見,孫中山發展實業的目的是十分明確的,不是片面追求經濟發展指標,而是要最大限度地改善民生,提高老百姓的生活幸福指數,“要四萬萬人都可以享福,把中國變成一個安樂國家和一個快活世界”。
在孫中山看來,在中國特殊的國情下,隻有依靠國家的力量大力發展國家資本,方能在經濟發展中兼顧國計民生,有效地防止貧富不均。
![]() | ![]() |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