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文庫>>歷史

陳奎元:辛亥革命打開了中國進步的閘門 (3)

  2011年10月08日15:58  來源:求是

  三、新民主主義革命是中國實現獨立和復興的正確道路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起中華民國,新建立的國家制度完全仿效歐美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模式,建立兩院制議會、選舉大總統、組織政黨內閣、實行議會政治等全套西方政治體制。有些人以為做到這一步,民主革命便算成功了,有的人熱心於當議員,有的人陶醉於當將軍,有的人提出了“革命軍起,革命黨消”的口號,瓦解了國民黨的組織,迫使孫中山另行組織中華革命黨。后來的實踐表明,把西方的社會政治制度移植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完全沒有效力,帝國主義決不會允許中國獨立,封建勢力也決不會讓人民自由,新老獨裁者決不會給各種政黨民主的機會。民主、共和的招牌只是每一個得勢的軍閥裝潢門面的政治把戲,資產階級的民主政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沒有任何出路,根本行不通。

  俄國十月革命以后,世界進入了新的時代。此前,資產階級作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代表,在反對封建主義的革命中居於領導地位。此后,進入帝國主義時代的資產階級,作為維護現行秩序的統治階級,已經不具備革命領導階級的性質,其理論也喪失了18世紀資產階級革命時期銳意追求科學真理、追求平等權利、朝氣蓬勃的戰斗精神。資產階級領導革命的歷史已成為明日黃花。中國的買辦性的大資產階級是帝國主義的走狗,是革命的對象,而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下,發育不良,具有反抗內外壓迫的革命性與對封建勢力和帝國主義勢力妥協的雙重性格,無力領導中國完成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這已為歷史所証明。中國實現獨立和民主,隻能走工人階級及其政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道路。

  五四運動以后,中國一部分革命知識分子掀起了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高潮,開始創建共產主義組織。李大釗在北京成立馬克思學說研究會,陳獨秀在上海成立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形成被后人稱作“南陳北李”兩個宣傳馬克思主義的中心。1921年,中國共產黨正式誕生。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擔當起新民主主義革命領導力量的重任。新民主主義的思想、政治、文化是五四運動的合乎規律的發展,是自辛亥革命以來中國繼續革命的正確選擇。

  1922年,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共產國際指導下,確定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思想和路線。大會發布一系列決議案,要求“工人、農民和小資產階級要建立一條民主主義的聯合戰線”,進行反對封建軍閥、推翻國際帝國主義壓迫的“民主主義革命運動”,提出了革命要分兩步走的思想,提出中國共產黨要“聯合全國革新黨派,組織民主的聯合戰線,以掃清封建軍閥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建設真正民主政治的獨立國家為職志。”(《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冊,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63、66頁)同時又指出黨的目的是要“組織無產階級,用階級斗爭的手段,建立勞農專政的政治,鏟除私有財產制度,漸次達到一個共產主義的社會。”(同上,第115頁)這就明確地區分了黨的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黨的最低綱領是反帝反封建,建立民主共和國,這本來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任務,與孫中山先生主張的新三民主義和三大政策是一致的,因此,國共兩黨有了合作的共同政治基礎。

  中國共產黨接受共產國際的意見,同意加入以孫中山先生為領袖的中國國民黨,實現第一次國共合作。1924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是國共合作的典范,中國共產黨人的英勇奮斗以及中共發動工農大眾造成的革命形勢,對於北伐戰爭的勝利、推進民族獨立和國家統一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后來由於國民黨右派勢力和新軍閥破壞國共合作,採取剿殺共產黨的反動政策,使轟轟烈烈的大革命被扼殺。“從此以后,內戰代替了團結,獨裁代替了民主,黑暗的中國代替了光明的中國。”(《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3卷第1036頁)中國共產黨在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土地革命戰爭及從1937年至1945年的抗日戰爭期間,排除黨內“左”傾和右傾機會主義的干擾,堅持新民主主義的思想和路線,終於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等著作,是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認識中國社會性質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目標、階級力量、戰略策略的光輝文獻,是指導中國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新中國的重要指南。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緊緊依靠人民勝利完成了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在這一時期進行的土地改革和沒收官僚資產階級的資產歸國有,則標志著反對封建和反對官僚資本主義的任務也宣告完成。100多年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終於被徹底推倒,由辛亥革命開啟的民主革命取得徹底勝利。

  回顧中國近代歷史,人們不難看到,中國由封建社會轉向半封建社會是鴉片戰爭以后逐漸演進的。清朝末期,改良主義曾經大行其道,清朝廷辦洋務、興實業、廢科舉,改變滿洲皇家和貴族壟斷朝政的狀況,任用並支持一批主張學習西方“長技”的滿漢大臣實行自上而下的改良。辛亥革命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頂峰。但是,辛亥革命的失敗,充分說明照搬西方資本主義的資產階級革命不能解決中國當時的內外矛盾,沒有力量打破封建軍閥及其支持者帝國主義的壓迫,因而不可能解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革命問題,不可能完成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這段歷史鮮明地揭示出一個至關重要、至為深刻的道理——資本主義救不了中國。

  資產階級革命的偉大領袖孫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失敗后,毫不氣餒,繼續順應時代潮流走革命的道路。俄國十月革命成功以后,孫中山十分感慨,他多次在講話和文章中贊賞俄國革命比中國的辛亥革命晚了6年,卻能先於中國而一舉成功。他認為俄國革命的成功在於俄國有一個在列寧領導下的有遠大理想的政黨,在於這個黨得到了勞農大眾的支持。在不斷總結革命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孫中山提出了新三民主義的政治綱領,採取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於1924年1月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改組國民黨。五四運動以后資產階級革命派發生分化,孫中山由舊民主主義的革命家轉變為擁護新民主主義的革命家,始終走在民主主義革命前列,他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

  從辛亥革命到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從舊民主主義革命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變,再由新民主主義革命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直到社會主義的改革發展,形成了一條中國百年革命歷史的軌跡。這條軌跡令人由衷地信服:在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壯闊進程中,是歷史和人民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改革開放。中國共產黨不愧為偉大、光榮、正確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愧為領導中國人民不斷開創事業發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

  (作者: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

【1】 【2】 【3】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