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因比的預言
西方文明內部的這種沖突,早在1973年就被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先生預見到了。他在《歷史研究》一書中明確指出:當人類進入到20世紀中期以后,世界形勢發生了重要的變化:(1)科學的進步把世界拉入了一個統一的大市場﹔(2)核技術的利用,尤其是核武器的出現,使人類面臨嚴重的威脅﹔(3)世界的資源走向枯竭﹔(4)環境受到嚴重污染。這四大變化使人類進入一個不可逆的全球化時代,進入一個命運與共的境地。這時候,人類面臨一個選擇:“要麼一個世界,要麼全體毀滅。”
顯然,世界需要大一統,大一統的政治文化。但這種大一統不是要通過消滅異己來實現的,而是要通過接納、容納異己,形成一個多元共存、和平共處的局面。而這種寬容和多元共存的文化精神,在西方一神教文化基礎中並不存在。這就是西方文化在新世紀面臨的不可擺脫的困境。
根據湯因比的推理,能適應新世界的文化隻能來自於東方,能適應新形勢的宗教隻能是佛教,能為人類在新世紀尋找到新的文化起點的基礎隻能在中國,並寄希望於中國共產黨人。
他說:“如果要使被西方攪亂的人類生活重新穩定下來,如果要使西方的活力柔和一些,成為人類生活中依然活躍但不具破壞性的力量,我們就必須在西方以外尋找這種新運動的發起者。如果將來在中國產生出這些發起者,並不出乎意料之外。”
他還說:“如果中國共產黨能夠在社會和經濟的戰略選擇方面開辟出一條新路,那麼它也會証明自己有能力給全世界提供中國和世界都需要的禮物。這個禮物應該是現代西方的活力和傳統中國的穩定二者恰當的結合體。中國姍姍來遲的而又風險極大的社會試驗究竟會產生什麼結果,依然取決於非西方的神靈。”
湯因比為什麼要將希望之光指向東方的中國,並寄希望於中國共產黨呢?
他的解釋是:“超工業化的西方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生活方式都潛伏著自我毀滅的因素。西方方式是爆炸型的,中國方式——傳統的中國方式——是固化型的。但是,這兩種方式也都提供了讓人們安居樂業所必不可少的東西。爆炸型的西方方式是充滿活力的,固化型的中國方式是穩定的。根據歷史上類似的發展情況看,西方目前的優勢很有可能被一種混合而統一的文化所取代,那麼西方的活力就很有可能與中國的穩定恰當地結合起來,從而產生一種適用於全人類的生活方式——這種方式將不僅使人類得以繼續生存,而且還能保証人類的幸福安寧。”
想象一下在1973年,中國剛剛同西方接觸,湯因比就指出這一前景。它決不是一種無端的猜測,它是對33種人類文明7000年歷史綜合考察的結果。同樣是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的國家,他幷沒有將這種希望指向當時的蘇聯和蘇聯共產黨,原因就在於蘇聯在文化上仍屬於西方文明圈,在宗教上屬於基督教的東正教范圍。
今天的世界正在沿著湯因比的預言精確地演繹著,日甚一日。
中國文化在二十一世紀的歷史使命
21世紀向世人展現的是一個全球化的藍圖。在技術上它正在走向全球化、一體化、地球村和統一大市場﹔在文化上它正在走向多元化,多種文化共存,互生互長。一個文化綜合,融合的時代已經來臨,這已經成為東西方學者們和政治家們的共識。
而這正是中國文化的機遇。中國文化的本質特點是多元性,這是在我們文化的形成過程中多民族通過互相交流、競爭和斗爭,而達到互相融合的過程中而形成的。這種多元化一方面使得它具有寬容性,極大限度地接受外來文化要素,另一方面又能較容易地遺棄許多過時的文化要素。這種本質就使中國文化的彈性、柔性表現突出,從而也就適應性較強。總之,正是中國文化的多元性質,使它在今天世界呼喚多元精神價值的時代迎來了自己的發展機遇。
盡管我們的文化潛力已經把我們推向二十一世紀人類命運的前沿陣地,但要迎接這種挑戰,仍需要我們努力去搞好文化建設。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重塑我們的信仰體系。中國改革開放30年,我們成功地進行了一場社會改革或叫轉型,這一過程還沒有完成,因為我們的文化建設還未跟上。這主要表現在人們在物質豐富的同時在精神領域中的信仰缺失、道德弱化和物欲主導等方面。
重塑我們的信仰體系需要我們認真地總結歷史,深入研究現實文化生活,在人民群眾中間尋找文化創造的活力之源。我相信,我們重建的信仰體系應該是一種多元成分有機結合的集合體,它應該包括:
——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它為人類世界的歷史進程指明了方向。沒有馬克思主義就沒有西方后來的福利社會、工會力量。今天,我們仍然要用馬克思主義認識和解決我們社會的沖突和矛盾。而且,從更高一層意義來說,共產主義理想和世界大同的信仰作為趨勢是不可動搖的。
——儒學。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學思想是中華文化中最具影響力的精神元素。它的中心思想是通過個人修養,實現理想狀態的社會秩序和諧目的。儒學成功地為社會成員的日常行為方式和維護個人尊嚴提供指導。
——佛學。佛學傳入中國已有近兩千年歷史。在與儒學與道學的交流互融中被中國化了,成為中國民間信仰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為普羅大眾提供了人生精神世界終極命題(生與死)的可以接受的答案。湯因比先生指出“在一個物質上統一起來的世界裡,如果佛教是唯一傳教的宗教,那麼個人的選擇自由將能得到保障。不幸的是,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並沒有佛教那種寬容傳統。”
——西學。中國人對西學的態度是“拿來主義”,為我所用。它填充了我們文化中剛性缺乏的一面。西學東漸300年,尤其是近30多年的改革開放,西方文化已經浸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西學應該成為我們文化中的合理部分。
——道學。天人合一的道學是中華文化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偉大思想,是對人類思想史的偉大貢獻。在今天的時代,它顯得尤其重要。實際上道家思想的精髓遠不止此,它還為我們提供了一種超凡的人生觀和宇宙觀。它對於我們認識世界與人生的終極真理尤為重要。
結語
歷史的長河將中華文化推到了21世紀世界文明的中心舞台。5000年文化的鍛造,使中華民族必然肩負起人類未來新文化的責任。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歷史邏輯的指引,隻能表明我們的文化特質具有肩負起新的人類文明的潛能,而要真正擔負起這種歷史責任,實現人類文明新的飛躍,仍需我們做出巨大的努力來建設好我們的文化。
首先,我們要將中國從一個文化大國變成文明強國。一個現代文明強國,是靠制度文化而不是行為文化來支撐的。而制度文化的最高層面就是政治制度或政治文明。今天,西方世界的有識之士已經認識到,將西方的文明和政治制度作為普世范式向東方推廣是不可能的和不可行的。我們必須綜合世界人類各種政治智慧,創造出一種嶄新的適合中國國情和世界大趨勢的民主政治體制。這應是我們政治文明建設,也是我們迎接21世紀文化挑戰的核心任務。
其次,文明強國建設必須全面提高全民素質,加強普通大眾的文明意識教育。人的素質是多方面的,而其核心是對個人價值,人的基本權利和人格尊嚴的認識。一個漠視他人價值和環境價值的人,首先是因為他無視自身的價值,是一種自我人格貶低。21世紀是全球各種文明互相交流、交融、學習和促進的時代,我們必須在這種過程中盡快完成從文化人向文明人的全面過渡。
最后,我們必須建立起一種新的世界觀,站在全人類新文明的高度來審視我們所面臨的任務。一個嶄新的世界文明將借助我們的文化軀殼在東方誕生。未來的世界既不是西方文明在東方的移植,也不是東方文明的簡單復興,而是兩種文明以及更多其他文明的高度融合,集世界上一切文明的優點,建立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讓我們以一種更宏大的歷史胸懷去擁抱21世紀的文化新時代。
![]() |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