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42億。
這是2010年全國農民工的總數。這絕不是一個小數字。面對陌生的城市,每一個離開家鄉尋找夢想的農民工,都渴望融入其中,改善、提升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質量。
怎樣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形成的心理溝壑?文化成為最為重要的因素。從生活改善到城市融入,億萬農民工要跨越的不僅僅是溫飽生活的坎,更需要面對城市文化的認同。
幫助農民工找到城市裡的心靈歸宿,需要全社會的共識和支持,更是政府及公共部門的責任。近日,文化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與中華全國總工會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見》中指出,到2015年,我國將形成相對完善的“政府主導、企業共建、社會參與”的農民工文化工作機制,建立相對穩定的農民工文化經費保障機制,農民工文化服務將切實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這也是我國第一次對農民工文化建設進行全面的部署。
為解讀這個重要文件的精神,引起全社會的關注,本報特別刊出相關文章,以饗廣大讀者。
文化融入是農民工
融入城市的根本標志
李國新
最近,文化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華全國總工會出台了《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農民工文化權益保障、文化需求滿足問題被提上了重要日程。農民工問題本質上是在社會發展的城市化進程中人的社會角色轉換問題。千百年來守土一方的農民在城市化的浪潮中走進了城市,但要真正融入城市,由農民轉變為市民,由過客轉變為主人,與實現經濟權益、政治權益、社會權益相比,更為根本的是文化認同和文化融入。因為隻有實現了文化認同和融入,才能實現價值觀念、行為規則、生活方式的轉化。從這個角度看,《意見》的出台,體現了對農民工問題認識的升華,是解決農民工問題思路和方法的完善。
去年以來,文化部進行了全國范圍的農民工文化保障調研。調研結果顯示,近年來各地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在保障農民工基本文化權益、豐富農民工精神生活方面做出了努力,也取得了實效。如深圳南山區在農民工集中居住區設置外來工圖書館﹔擁有400多萬農民工的深圳寶安區採取“校企合作”和“社區教育”等模式實施“造就百萬技能人才工程”,每年培訓的農民工在10萬人以上。上海市實施農民工基本素質教育培訓工程,成立了40家農民工業余學校,一年內共培訓農民工200多萬人﹔上海市總工會還專門成立了女職工周末學校女農民工分校,開設免費婦女保健講座、世博禮儀知識講座等。廣東東莞的“新莞人才藝大賽”“我的打工成才路”巡回演講等活動已成為當地品牌文化活動項目。今年的央視春節晚會上,“旭日陽剛”“西單女孩”“民工街舞”就是新生代農民工文化憧憬、文化追求、文化表達的縮影。當然,調研顯現的問題也是普遍而集中的。農民工生活環境中基本的文化設施、設備還比較缺乏。據遼寧省的典型調查,有近20%的農民工住處沒有任何文化活動設備﹔海南、遼寧、湖北、山西、雲南等多地的調查顯示,農民工工作之余的生活非常單調,80%以上的時間是在看電視、睡覺、聊天、打牌中度過。據大連市甘井子區的典型調查,90%的農民工一年最多有一次有組織的文化活動,約有96%的農民工家庭沒有帶孩子去過科技館等文化場所,有92%的農民工子女沒有參加過舞蹈、繪畫等藝術培訓。從總體上看,農民工參與和享受城市文化生活的比例、程度還非常低,城鄉二元結構形態在農民工文化生活上表現得異常突出。
面對現狀,三部門進一步加強農民工文化工作文件的重要意義,在於對未來一個時期事關農民工文化工作全局的重要問題提出了明確的指導意見。
明確了農民工文化工作的責任主體。常住地政府是農民工文化服務的責任主體,這是農民工文化工作政府主導的最重要的體現。政府是責任主體,首先表現為要把農民工工作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把農民工文化工作納入當地文化建設與發展總體規劃,政府要以高度的政治責任落實滿足農民工基本文化需求所需要的人財物保障條件。其次,意味著政府主辦的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是農民工文化服務的骨干力量。農民工文化服務需要社會參與,需要企業共建,但這些都是在政府主導的前提下和平台上實現的。第三,農民工問題是一個社會問題,農民工文化服務需要政府統籌和協調各部門的力量,建立部門之間的協同機制,形成分工明確、統籌協調、優勢互補、優質高效的農民工文化工作機制,從根本上解決一方面農民工文化服務投入不足、保障不力,另一方面條塊分割、重復建設,造成資源閑置或浪費的問題。明確責任主體,是改變對農民工文化工作重視不夠、責任不清、體制不順的重要舉措。
明確了農民工文化工作的發展思路。農民工文化工作的發展思路是納入常住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這一思路體現了相輔相成的兩方面意思:一是農民工文化工作不是另起爐灶的文化工作,農民工文化服務不是再制造出一個專門的文化服務體系。二是農民工文化服務實際上是一個城市公共文化服務對象、產品和內容、范圍與方式的拓展。既然是拓展,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就需要在原有的基礎上考慮農民工這一群體的特殊需求、服務特點和保障程度。比如,重大文化惠民工程怎樣體現面向農民工的服務,正在大力推進的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怎樣兼具“農民工網校”的功能,公益性文化單位的培訓、講座怎樣貼近農民工的需求,廣場文化、社區活動怎樣讓農民工不僅僅隻當看客而是成為參與者等等。把面向農民工的文化服務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強化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使命,豐富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內容,也是確保農民工文化服務能夠均等、普惠、持續進行的制度化設計與安排。
明確了農民工文化工作的著力重點。多項調研已經指出,由“80后”“90后”構成的新生代農民工目前已經佔據了農民工的半壁江山,用不了多久,所謂農民工主要就是這一群體。因此,新生代農民工是未來農民工文化工作的著力重點。與父輩們相比,新生代農民工已經不再把掙錢謀生當作“打工”的第一目標,走進城市、尋找機會、謀求發展、實現理想成為更多新生代農民工的向往,他們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更主動的文化融入願望、更迫切的文化需求、更多樣化的文化享有。這些特點一方面表現為他們文化參與的自覺、文化融入的主動,另一方面也表現為他們文化要求的提高、文化需求的多樣,傳統的被動接受型的送書送報送電影送戲已經很難引起他們的興趣,滿足他們的需要。面對新生代成為農民工主體的現實,未來的農民工文化工作要特別注意研究分析這一群體文化需求的新特點、新要求,所謂讓文化成為農民工融入城市的橋梁,就是要讓文化在新生代農民工價值觀念塑造、文明行為養成、文化素質提升、耐挫能力和融入能力鍛造等方面發揮作用,農民工文化工作要以此為重點,探索出可操作、能實現、有成效的路徑和方法。
(作者為北京大學教授,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家委員會副主任)
![]() |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