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現代化大農業的強勁引擎,隻有加快推進小城鎮建設,才能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
黑龍江城鎮化建設發展速度相對緩慢,主要表現為產業發展滯后、基礎設施薄弱、服務功能欠缺、承載能力不強、輻射帶動作用不大。我到各地調研時了解到,目前全省縣級城關鎮以外的小城鎮有900多個,多數小城鎮有城鎮之名,而缺功能之實,沒能發揮出發展經濟、吸納就業、活躍流通、改善生活的作用。多年來的工作實踐,使我深刻認識到,推進城鎮化特別是小城鎮建設,可以大量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促進農民離開土地從事二、三產業,大幅度提高農民收入,還可以有效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為加快黑龍江城鄉統籌發展、一體發展進程,我提出要堅定不移地走城鎮化發展道路,不斷增強小城鎮的產業集聚和輻射帶動作用,努力形成以小城鎮建設帶動新農村建設、促進現代化大農業健康發展的新局面。黑龍江因此實施了城鎮化建設試點工程,並納入全省“十大工程”加以推進,通過三年來的大膽實踐、積極探索,形成了墾區帶動、林區帶動、油區帶動、礦區帶動、口岸帶動、交通水利帶動、景區帶動、龍頭企業帶動、比較發達的鄉村帶動、縣城和有實力的鄉鎮帶動等多條路子,涌現出一大批好典型。特別是農墾的一百多個小城鎮、五百多個管理區和森工的二十多個小城鎮建設,以及全省十幾個旅游名鎮建設,進展速度快,建設標准高,為農村城鎮化建設做出了示范,趟出了新路,正成為龍江大地上一道道靚麗的風景,一面面鮮艷的旗幟。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黑龍江將堅持以項目建設為牽動,以產業園區為支撐,以保障性住房建設和“三棚一草”改造為重點,全力加快農村城鎮化步伐。繼續探索墾區、林區、礦區、油區與地方合作共建的新途徑,探索打破地域界限和行政區劃,科學合理地規劃公用設施的跨區布局與建設,做到統一規劃、統籌立項、協調推進、共建共享,全面提高我省城鎮化建設質量和水平。
生態化——現代化大農業的環境保障,隻有加強生態建設和保護,才能不斷優化農業生產環境,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黑龍江森林覆蓋率達到45.2%,林地面積2007萬公頃,約佔全國11.5%,居全國首位。天然濕地556萬公頃,約佔全國天然濕地的15%,位居全國第一。草原433萬公頃,是我國重點牧區省份之一。我到大小興安嶺林區調研時深刻體會到,以森林、草原、濕地為代表的生態資源,是黑龍江的特殊優勢,為發展現代化大農業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生態屏障。為把這些寶貴的生態資源保護好、利用好,我提出要大力推進生態農業建設,努力把黑龍江農業建設成為綠色農業、節約農業、循環農業、安全農業。黑龍江因此實施了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保護工程,林區生態建設取得明顯成效,森林資源得到有效保護,筑牢了糧食豐產豐收的生態屏障。深入實施了平原半平原綠化工程,大搞農田防護林建設,實施荒山、荒溝、荒坡治理,三年累計植樹造林1370萬畝,治理水土流失747萬畝,退耕還林138萬畝,治理“三化”草原889萬畝,農業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全面治理了農業面源污染,減少化肥施用量,大力推廣有機肥料等生物措施,全省綠色(有機)食品種植面積發展到6000多萬畝,綠色(有機)食品和無公害農產品認証數量達到1萬多個,成為全國最大的綠色食品生產基地。盡管黑龍江農業生態化建設成效明顯,但是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任務還相當繁重,在植樹造林、防治江河污染、水土流失治理、草原沙化治理、濕地保護等方面還有大量工作要做。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黑龍江將繼續以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保護工程為重點,進一步加大農業生態化建設力度,力爭經過三到五年努力,把農業生態建設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讓黑龍江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美,為發展現代化大農業創造更加良好的生態環境。
![]() |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