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文庫>>政治

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中央黨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2011年10月12日08:46  來源:光明日報

  胡錦濤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經過90年的奮斗、創造、積累,黨和人民必須倍加珍惜、長期堅持、不斷發展的成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繼黨的十七大概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之后,又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賦予了制度內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點和優勢。這一制度的形成,實現了科學社會主義在當代中國的新發展,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輪廓更加清晰。其嶄新的內涵、鮮明的特點和巨大的優勢,要求全黨和全國人民必須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一、嶄新的內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中國確立以后,在推進其自我完善和發展的改革開放過程中,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銜接、相互聯系的制度體系。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的必然要求。

  爭取民族獨立、人民的解放,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的兩大歷史任務。為此,就必須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社會進行革命性改造。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一經誕生就高舉社會主義旗幟,領導人民開辟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建立了新中國,完成了第一個歷史任務,進而又開始了通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完成第二個歷史任務的偉大征程。1956年,通過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勞動群眾個體所有制基本上轉變成為集體所有的公有制,億萬農民和大多數其他個體勞動者成為社會主義的集體勞動者;資本主義私有制基本上轉變成為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的公有制。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礎上,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居於統治地位,社會性質發生了深刻變化。這個新的事實要求記載下來並法律化,以便為社會主義建設提供制度保障。為此,1954年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為原則,初步構筑了社會主義的基本政治制度體系。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國家政治生活中正式實行,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繼續發展,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逐步完善。隨著三大改造任務的完成,1956年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確認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已經基本建立。

  作為全新的社會制度,社會主義制度必然要經歷不斷改革和完善的過程。毛澤東清醒地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還需要有一個繼續建立和鞏固的過程,人民群眾對這個新制度還需要有一個習慣的過程,國家工作人員也需要一個學習和取得經驗的過程。但是,本來已經有了良好開局的社會主義建設,卻由於偏離了正確的發展方向,延誤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進程。社會生產力解放和發展的要求終於提出社會主義改革的任務。回首往事,鄧小平尖銳地指出:我們今天再不健全社會主義制度,人們就會說,為什麼資本主義制度所能解決的一些問題,社會主義制度反而不能解決呢?他認為,這種比較方法雖然不全面,但我們不能因此而不加以重視。他總結出一條“極其深刻”的教訓: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產黨繼承前人,勇於實踐和創新,在領導人民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同時,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主要有三個組成部分:一是政治制度,其中包括人民代表大會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構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二是經濟制度,即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三是具體制度,即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基礎上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這三個方面的內容構成一個嶄新的制度體系,既體現了社會主義性質,又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1】 【2】 【3】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