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學術研討>>學人風採

葉嘉瑩:物緣有盡 心誼長存

  2011年12月29日08:34  來源:中國文化報

  說起我與范曾先生之相識,並蒙其以多幅書畫相贈,其間蓋有一段頗為曲折的歷史因緣,而這段因緣則要遠溯到上個世紀的四十年代。我於1942年在當時北平的輔仁大學讀中文系二年級的時候,有一位教我們《唐宋詩》課程的顧隨教授,他有一位同在輔大任教的好友李霽野先生。李先生是外文系教授,曾譯有《簡·愛》等小說,但李先生同時也是一位詩人,既寫新詩也寫舊詩。不過,當時我與李先生並不相識。及至1948年冬天,我隨外子工作調動,由大陸渡海去了台灣,當時顧先生與我仍有書信往來。顧先生來信告訴我說李霽野先生目前在台灣大學任教,囑我抽暇去看望他,於是我於1949年的春天就去看望了李先生。

  當時我已懷孕有四個月左右,而且已經接受了彰化女中的聘約,所以與李先生見面致候以后,並未在台北多做停留,就趕往彰化去教書了。放暑假后,我從彰化回到了外子所任職的海軍左營軍區。暑假中在高雄產下了長女言言,9月就仍返回彰化女中教書了。12月聖誕節前,外子由左營到彰化來探望我們,當時我住在彰化女中校長皇甫珪女士的官舍(因為彰化女中不允許有嬰兒的母親住入女教師的單人宿舍)。12月24日的晚上外子還曾與皇甫校長同下跳棋,而次日凌晨就有左營海軍的幾位人士,敲開了皇甫校長官舍的門進入我所居住的房間內,把外子帶走了。我倉促中帶了些嬰兒用品,就追隨著他們一同乘火車去了左營的軍區。外子被押禁入軍區后,我帶著女兒在一位親戚家暫時住了下來等候消息。但過了數日,打聽不到任何消息,而為了工作和生計,我隻好帶著女兒仍然回到了彰化。當時在白色恐怖中,我不敢把外子因思想問題被捕的事告訴任何人,就貌如無事地仍然在彰化女中繼續教書。誰想到次年(1950年)六月初,就又有一批人來到校長官舍,把皇甫校長與我及另一位在此同住的女教師張書琴一起逮捕進了彰化的警察局,進入警局后才知道,原來被捕的還有其他好幾位老師。經過審詢和寫自白書等種種手續后,最后決定把我們一起押送到台北的憲兵司令部。聽到此消息后,我立刻抱著吃奶的女兒去請見彰化警察局的局長,要求他把我們母女就地拘押,不要送到台北去。因為我在台北一個人也不認識,如果有任何事發生,我們母女連一個可以聯絡托付的人都沒有,在彰化則至少我已經教了一年書,總有些同事或同學可以聯絡。結果這位局長審查考慮以后竟然大發惻隱之心,把我們母女提前釋放了。但被釋放后,我們母女就成了無家可歸之人了。這一場災難直到1952年外子被釋出,1953年我在台北找到了教書的工作,才宣告結束。而當我回到台大,打聽起李霽野先生的下落時,才知道他原來早見機先,在白色恐怖尚未大規模發動以前,就已經先回到大陸去了。而我與范曾先生之得以相識,則與我和李先生這一番患難離合有著密切的關系。

  我當年在患難中,最懷念的當然是我的故鄉和故鄉的家人師友。不過當時的大陸既已經是竹幕深垂,台灣也已經是戒嚴封鎖,當我在台灣大學教授《詩選》與《杜甫詩》等課程時,每當我講到杜甫《秋興八首》中“每依北斗望京華”的詩句,總會眼中涌滿淚水,以為我在有生之年是再也無法回到我的故鄉了。其后於1966年,我被台灣大學以交換計劃指派去了美國的密歇根大學任教,又因哈佛大學遠東系海陶瑋教授的相邀於1967年來到了美國的康橋,那時雖然自幸擺脫了台灣戒嚴的約束,但大陸卻已經發起了“文化大革命”,我也仍然不敢與大陸的親友通信。在台灣時,因為地處亞熱帶,多年見不到秋天的紅楓和冬天的白雪,而到了哈佛大學后,我所在的東亞系的辦公室窗外,沿街就是一排美麗的楓樹。所以當時我曾寫有一首《鷓鴣天》小令:“寒入新霜夜夜華,艷添秋樹作春花。眼前節物如相識,夢裡鄉關路正賒。從去國,倍思家。歸耕何地植桑麻。廿年我已飄零慣,如此生涯未有涯。”不過,當時我在哈佛大學教的學生都是遠東系的研究生,所以我完全可以用中文講課。而我與海陶瑋教授的合作研究也有不少切磋之樂。及至1968年暑假,我既已經將外子接來美國,海陶瑋教授遂堅意要留我在哈佛繼續任教。但我卻堅意要返回台灣,理由是一則我要對台灣大學遵守交換兩年后返校任教的約定,再則我也不能隻顧把兩個女兒帶出來,把先生也接出來,卻把八十幾歲的老父一個人留在台灣。何況我當時擔任著台大、淡江、輔仁三個大學的許多課程,我不能突然改變計劃,給當初邀請我到這些大學任教的諸位老師們制造困難,辜負了他們當初邀請我去任教的一番美意,所以婉拒了海教授對我的誠摯挽留而返回了台灣。臨行前我曾經寫了3首題為《留別哈佛》的七言律詩,第一首詩寫的就是因大陸正在“文革”而我無法還鄉的哀感。詩是這樣寫的:

  又到人間落葉時,飄飄行色我何之。

  曰歸枉自悲鄉遠,命駕真當泣路岐。

  早是神州非故土,更留弱女向天涯。

  浮生可嘆浮家客,卻羨浮槎有定期。

  第三首寫的則是我對海教授堅意挽留之意的感謝,和對我們合作研究時的切磋之樂的記述。詩是這樣寫的:

  臨分珍重主人心,酒美無多細細斟。

  案上好書能忘晷,窗前嘉樹任移陰。

  吝情忽共傷留去,論學曾同辯古今。

  試寫長謠抒別意,雲天東望海沉沉。

【1】 【2】 【3】 【4】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