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成果選介>>項目動態

重大項目“當代中國大眾文化的價值觀研究”取得系列成果 (3)

  2012年06月08日15:59  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系列成果三:新世紀以來中國大眾文化中的民族主義

  【導讀】

  ◆狹隘的、盲目的民族主義潛藏著巨大的風險,它不僅不利於和諧社會的構建,還會破壞中國和平崛起的國際形象,為所謂的“中國威脅論”提供口實。

  ◆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的強大精神支柱,二者不可偏廢,要以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豐富民族精神的內涵,以免走向狹隘的民族主義。

  ◆要明確民族精神與狹隘民族主義之間的區別,前者包括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等,而后者往往鼓吹民族對抗。

  ◆引導大眾文化理性地表達愛國情感,既要展現中華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又要體現出對普世價值的尊重,尤其不能對其他國家和民族的不幸抱以幸災樂禍的心理。

  ◆大眾借助民族主義所宣泄的不良情緒大都是由國內問題引發的,因而,它也始終存在著危及國內政治穩定的風險。


  【正文】

  新世紀以來,中國社會中的民族主義情緒不斷引起國內外媒體的高度關注,不管是抵制家樂福,還是護衛奧運火炬,都是這種民族主義情緒的集中爆發。民族主義與愛國主義有一種近乎天然的聯系,因而,如果運用得當,它能夠激發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但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狹隘的、盲目的民族主義潛藏著巨大的風險,它不僅不利於和諧社會的構建,還會破壞中國“和平崛起”的國際形象,為所謂的“中國威脅論”提供口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要“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隻有將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緊密結合起來,才能使其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因而,我們要將愛國主義與狹隘的民族主義區別開來,正確認識當前社會中民族主義的特征,並對之進行合理引導。

  當前社會中民族主義的特征集中體現在大眾文化上,這是因為,大眾文化是一種商業化的文化,具有迎合大眾社會心理的天性,新世紀以來,隨著國內民族主義情緒的不斷高漲,我們可以在暢銷書、電影、廣告、小品等各種形式的大眾文化作品中看到民族主義情緒的表露。而且,由於大眾文化具有強大的社會影響力,它又反過來使民族主義情緒在社會大眾中進一步發酵。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大眾文化中的民族主義表現出一些共同的特征:首先,它們都把美國當成頭號民族敵人,並預言美國的沒落和中國的崛起﹔其次,它們都不講邏輯、無視事實,靠煽動情緒來激發人們的民族自豪感﹔最后,它們都鼓吹對抗,甚至放言戰爭,通過調動人們對近代以來屈辱歷史的記憶,追求一種同仇敵愾的動員效果。然而,新世紀以來,大眾文化中的民族主義也出現了一些重要的變化,其中最為突出的是,雖然它們都斷言美國的衰落和中國的崛起,但這種民族自信心的支撐基礎已經發生了變化:如果說90年代的自信主要來自對傳統文化的優越感,那麼,新世紀以來的自信則主要是由中國的經濟成就和美國的經濟“頹勢”雙向支撐的。

  中國經濟總量世界排名的步步攀升和全球金融危機的深刻影響,構成了新世紀以來民族主義的重要背景,在此背景下,大眾文化中出現了一種新的敘事模式,我將之稱為“折返的尋夢之旅”。通過對葛優主演的兩部電影《大撒把》(1992年)和《非誠勿擾》(2009年)的對比分析,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這種從“出走”到“回歸”的敘事模式。在《大撒把》中,很多年輕人奮不顧身地加入移民大軍,到大洋彼岸去尋夢﹔而到了《非誠勿擾》,當初加入移民大軍的主人公秦奮的尋夢之旅開始掉頭轉向。在電影之外,很多電視小品也都運用了同樣的敘事策略,比如,馮鞏主演的小品《暖冬》、《愛的代駕》、郭冬臨主演的小品《一句話的事》等。它們的一個共同特點是,把宏大的國家敘事轉換成兩性關系敘事,將國家的力量強弱與個人的性吸引力大小聯系起來,通過制造一種強烈的今非昔比之感,達到對當下中國的認同。

  令人遺憾的是,這種民族自信常常與一種幸災樂禍的心理攪合在一起,這在2010年的“春晚”上得到了排比式的釋放,在趙本山的小品《捐助》、姜昆的相聲《和誰說相聲》、郭冬臨的小品《一句話的事》中,都有奚落和調侃美國金融危機的台詞。雖然這些作品依然把美國當成假想敵,但它們所建構出來的美國形象已發生了重大變化:美國不再是一個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可惡的強者形象,而是成了一個不再具備競爭能力的、需要“借錢”的狼狽破產者形象。與之構成此消彼長關系的是,中國的形象變得越來越強大,這在從“中國可以說不”到“中國不高興”的態度變化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在斷然“說不”的激切反應中,流露出的是弱者常有的不服之氣﹔而“不高興”卻頗有些威而不怒的意味,流露出的是強者慣有的傲慢。

  許多論者都已指出,民族主義思潮既適應了轉型期中國社會內部整合的需要,又為大眾的不滿情緒提供了一個宣泄口,如果運用得當,它將能夠激發我們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然而,大眾文化中的民族主義具有明顯的對抗性格,如此一來,它的情緒宣泄功能遠遠超過了它凝聚人心的作用。比如,立邦漆的廣告語“讓世界瞧瞧中國的顏色”,思念金牌水餃的廣告語“讓世界嘗嘗中國人的味道”等,無不在表達中國與世界之間的對抗。不難理解,這裡的“顏色”和“味道”都是巧妙的雙關用語,透露出一種爭強斗狠的復仇意味。這些廣告語反映出,當前社會中的民族主義情緒是復雜的:它既為民族的重新崛起感到自豪,又無法完全擺脫由屈辱歷史造成的心理陰影,而且心中總有一股無名的怒火不吐不快。

  毋庸諱言,普通大眾很少能夠切身感受到來自美國或其他西方國家的壓力,相反,他們卻時刻經受著由房價飛漲、貪污腐敗、食品安全等國內問題帶來的煩憂,也就是說,大眾借助民族主義所宣泄的不良情緒大都是由國內問題引發的。因而,它也始終存在著危及國內政治穩定的風險,我們要積極引導大眾文化理性地表達民族情感,而不能盲目刺激大眾的非理性民族主義狂熱。

  (本文部分內容原發《文化研究》第12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5月出版)

【1】 【2】 【3】 【4】 【5】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